第402章(第3頁)

  這是他所能做出的,最大威脅。

  盧燦提出的包圓,讓阿方索很心動,畢竟,對方要是挑走三五件精品,自家的藏品,檔次立即下降一籌,再想要出手,更難,畢竟此時在歐洲,對中國古董,若非博物館,一般藏家都不會感興趣。

  “那……你全部看完,我們再議價?”他遲疑片刻,算是同意盧燦的提議。

  開幹!

  盧燦和丁一忠,一人一根撬棍,啪啪啪,将所有木箱全部打開。

  十四件新鄭大墓青銅器,都在這裡!還有一箱子是資料,全是德文,盧燦不認識。聽阿方索介紹,都是他爺爺研究這些青銅器的結論。

  不管怎麼說,康斯頓都算是研究中國青銅器方面的權威人物,這些資料還是很有價值的,盧燦也打算帶回博物館。

  還有兩箱陶器,合計六件,如果估測沒錯,當時康斯頓安排人偷盜三隻大箱子時,都是密封好的,偷盜者來不及觀察,其中兩隻木箱盛裝的是新鄭青銅器,另有一隻盛放的是新鄭大墓中出土的陶器。

  有金石在前,盧燦自動将陶器放在一邊,他粗粗掃一眼,這些彩陶器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沙紅陶,他立即放棄這一想法。

  這六件彩陶,一缽、兩盆、一甕、一甑、最為突出的是那尊雙耳尖底瓶。

  沒看錯的話,是仰韶紅陶!

  仰韶紅陶怎麼會和新鄭大墓青銅器混在一起呢?其實分析一下就明白。

  仰韶文化的中心點在什麼位置?中原渑池!

  哪一年發掘的?1921年!

  仰韶文化的最初發掘者,是中國地質調查所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他在中國期間,曾經三次發掘仰韶文化遺址,時間橫跨十五年,一直到二戰爆發。

  他發掘的各類仰韶生活用品,包括大量石器、陶器和部分骨器、蚌器等,合計十九大箱。在發掘過程中,适逢中原博物館籌建,中國官方便調集部分仰韶文物,填充到新成立的博物館中。

  二戰後,這些物品也被裝箱運走,結果被偷盜,現流落法國。

  單論價值,陶器自然比不上青銅器,可要是論研究性,兩者還真的不好比。盧燦忽然想到,阿方索剛才之所以同意自己的提議,八成就是對這幾件陶器信心不足——古陶器在古董市場是賣不出去高價,這是一定的。

  得,還是别太關注,否則被那老家夥瞧出——短闆不短,那自己就真心不好還價。

  盧燦的眼角餘光觑了對方一眼,果然,那老家夥正盯着自己呢。

  他連忙裝作吃驚的樣子,彎下腰,從這些陶器中取出那件雙耳尖底瓶,“咦,這裡怎麼還有一些破陶器?這造型真夠怪的!”

  這話說得,真是昧良心啊!

  多富有智慧的造型,被自己睜眼瞎說。

  雙耳尖底瓶,是仰韶陶器文化中的經典代表,前後發掘十多件,可見是當時被廣泛用到的器物。

  手中的雙耳尖底瓶,高四十厘米,口徑在六厘米左右,腹部直徑在三十厘米,泥質紅陶,杯形小口,細頸,深腹,尖底,腹偏下部置環形器耳一對,腹中上部拍印斜向繩紋。

  整個像一根蘿蔔。

  為什麼會有雙耳尖底這種奇怪的造型?

  這是取水器,其底尖,容易入水;小口,搬運時水又不容易溢出;汲水時,将繩子穿過瓶子的雙耳,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動下沉,注滿水後,由于重心轉移,瓶口朝上豎起,再用繩将瓶吊出水面,從而實現取滿水而滴水不漏,汲滿水時,瓶口向上并保持平衡。

  它可是公元前五千年的産物!多有勞動智慧!

  盧燦這次碰到對手,他的“裝”似乎在阿方索面前無用,對方就那麼站着,看你表演。

  對方的表情弄得盧燦有些心虛,算了,還是别說了,說的越多破綻越多。他很果斷的将這件雙耳尖底瓶,重新塞會木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