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拉上溫嘉銘,“老二,你說是不是?我老羅有冇強買一家?”
溫嘉銘撓撓頭,在旁邊點點頭,示意這些東西真是羅玉強買來的。
盧燦也就這麼一問,他的灰色渠道多了去了,擔心的不過是落人口實而已——有些事,可做但一定不能有把柄落在别人手中。
溫碧璃遞過來鑒定三套件——手套、放大鏡和紫外線手電筒。
最先上手的,自然是面前紅中帶透黑的柳葉瓶。
介紹柳葉瓶之前,先普及一條鑒定小常識:如果你遇到宋代或者元明時期的柳葉瓶,可以直接判定它是臆造品——柳葉瓶是清代康熙朝,景德鎮官窯創制特有瓶式,清代之前根本就沒有這種造型。
柳葉瓶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進貢的一對西洋錾銅花瓶。
當時尚可喜掌管羊城沿海,羊城有着當時唯一的通商口岸。這對錾銅花瓶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人賄賂他的物品,史書記載“侈口,細長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器身細長,形似柳葉”。
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這件事引發清朝“削藩”之争,并為康熙徹底平定三藩提供借口。
削藩完成,可康熙帝很喜歡這對錾銅柳葉瓶,于是囑咐當時景德鎮窯官,按照這種型制,燒制柳葉瓶瓷器。器成之後,出乎意料的美妙。造型曲線優雅,秀美多姿,若懸垂的柳葉,又似亭亭玉立的美人,故又被文人譽稱之為“美人肩”。
盧燦手中的這件,就是康熙豇豆紅柳葉瓶。
第754章
香筒之秘
盧燦上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掂掂重量,這是有講究的——正品豇豆紅,重量對應體積大小成相對正比,這一點在康熙本朝的豇豆紅瓷器中尤其明顯。
這是因為正品豇豆紅瓷器,基本上都是康熙朝出品,而且規定景德鎮官窯第四窯口專燒,負責豇豆紅瓷器制作的是盛大奎(康熙朝景德鎮窯工)父子,所用的釉料、瓷土、彩料,基本相同……諸多條件限制後,才有“重量對應體積大小成相對正比”的結果。
豇豆紅瓷器,雍正時雖有少量燒制,但釉色灰暗(盛大奎父子都已經去世)。
雍正後已很難見到了,光緒時期曾有複燒,但顔色神韻差太多,至于清末民國時期的,那……隻能算是粗仿。
潤馨瓷廠曾經立項要仿制豇豆紅,可技術還不太成熟,最終擱置。盧燦參與幾次會議讨論,明白其燒制的難點。
豇豆紅瓷器是典型的“上三釉”瓷器——燒制時先在坯上施一層底釉,然後吹上一層顔色釉料,再蓋上一層面釉。
上三釉瓷器,絕對是陶瓷制作中的超級難題。潤馨瓷器剛剛克服汝窯開片問題的燒制技巧,就是“上三釉”。
可燒制豇豆紅瓷器的難點不僅僅在于“上三釉”,它還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高溫還原焰燒制”。
這又是一個燒制瓷器的專有名詞。
高溫好理解,就是指窯内溫度不能低于1200攝氏度。
還原焰呢?是指在燃燒過程中,氧氣供應不足,燃燒不充分,在燃燒産物中有一氧化碳等還原性氣體,沒有或者極少遊離氧的存在的火焰。
為什麼要用還原焰?
在燒窯時,窯内通風不良,缺少氧氣,含銅的釉,在還原焰中會出現紅色——很多紅釉瓷器,都必須使用還原焰燒制。
這種高溫還原焰,不可控因素太多,因此,窯内的瓷器,釉色變化很大。
康熙朝燒制出來的銅紅釉瓷器中,粉紅色中略帶灰色的稱“豇豆紅釉”,灰而色暗的稱“榆樹皮釉”,粉紅中有綠點的稱“苔藓綠釉”,帶紅塊的稱“孩兒面釉”幾大類。
相比名動于世的康熙郎窯紅,豇豆紅釉質稍微瑩潤淡雅一些,玻璃質感沒有那麼強。常見的器形有八種,俗稱“八大碼”,分别為:柳葉瓶、萊菔瓶、蟠龍瓶、菊瓣瓶、太白尊、镗鑼洗、印泥盒和蘋果尊。
豇豆紅瓷器無大器,景德鎮官窯出窯記錄顯示,康熙一朝,豇豆紅瓷器體量最高者,也不過二十八厘米,是一方孩兒面蟠龍瓶,康熙五十二年送進宮。
不過,這方蟠龍瓶最終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