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榮笑着朝他點點手指。
……
七月的香江,潮濕悶熱,并不适合白天戶外活動,于是,夜晚亮起來了。站在東半山的别墅樓頂,俯瞰港島燈紅酒綠,人群如海,車群似潮。
“阿燦,去銅鑼灣海邊走走?”田樂群趴在欄杆上,忽然興起,扭頭問身邊的盧燦。
田姨很少這種要求,必須得答應,盧燦忙不疊的點頭。
銅鑼灣一帶,從港島開埠以來,就是商業中心,古稱鹽船灣。18世紀戴氏家族于海灣東岸建立了一座“鹽船灣紅香爐廟”,即今日的銅鑼灣天後廟,19世紀,這裡更是怡和洋行總部駐地,商賈雲集,現在的銅鑼灣廣場,重心東移,即維多利亞公園一帶。
港島年輕人喜歡逛銅鑼灣,是因為它的周邊聚集了大量東瀛商業元素。大丸、松坂屋、三越、崇光這四家東瀛知名的百貨公司,在銅鑼灣都有商場大廈,出售大量“物美價廉,有生活品質”的東瀛消費品。
另外,這一帶還有着數量衆多的東瀛餐廳,就像知名“千之代”“安琪”“櫻之花”等日式餐廳,無數次出現在八十年代香江的電影中。
田樂群所謂的溜腿,其實就是去維多利亞公園轉轉。
天色微暗,也無慮有人認出來,兩人執手,漫步在沿海大道。
作為香江最大的公園,這裡的人很多,情侶更多,或牽手、或擁抱、還有不少年輕人卷發沙灘褲,坐路邊的草地上,瘋狂的喯着吉他,在夜色将上未上之際,狂躁的發洩。
這就是八十年代初最真實的香江。
盧燦晚上很少出門,興緻勃勃挺新鮮的,這一切,與他記憶中九十年代末京城後海公園一帶,無比相似。所不同的是,香江嬉皮士彈唱的更多的是英文歌曲,而後海的那幫歌手,則是搖滾。
“Buddy
you
are
a
boy
make
a
big
noise
Playing
in
the
street
gonna
be
a
big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