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卡斯畫廊展出了近四百幅各式畫作,就可以略窺美國美術一斑。
盧燦的腳步,在一幅灰藍色的表現冬日城市的油畫面前停下來。
這幅畫,值得出手!
在二十世紀之前,美國藝術一直依附于歐洲藝術,即便是有着衆多傑出畫家湧現的“美國藝術黃金時期”——十九世紀下半葉,美國湧現出風景畫家FE丘奇、G英尼斯靜物畫家WM哈尼特風俗畫家WM亨特等人,也未能改變美國藝術是歐洲藝術流派分支的現象。
直到美國誕生第一支本土畫派——“垃圾箱畫派”,才真正實現藝術上的“獨立”。
垃圾箱畫派,又稱為八人派,包括R亨利、GB盧克斯、W格拉肯斯、JF斯隆、E希恩、AB戴維斯、MB普倫德加斯特、E勞森。
八人以羅伯特·亨利為核心,把視角投向社會底層,描繪底層小人物為了生計如何奮鬥,描繪各地移民的艱苦生活,描繪雜亂瑣碎的生活場景,描繪肮髒的城市角落,因此他們的寫實主義被稱為城市寫實主義,當時的歐洲評論家們卻稱其為“傳播醜陋的人”,又将他們的畫派,嘲笑為“垃圾箱畫派”。
垃圾箱畫派對于美國藝術的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
它的最大的意義不在于畫作的藝術價值,而在于突破,敢于突破歐洲藝術對美國藝術的桎梏與藩籬。當時的美國藝術水平總體上落後于歐洲,垃圾箱畫派無疑為美國的繪畫界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
這一場革命并不是在藝術形式上有所突破,而是以傳統寫實主義在繪畫主題上進行了一場革新,它體現了美國藝術的獨立性與創新性。
眼前這幅阿爾伯特勃朗特戴維斯的《冬日城市戀歌》,就是垃圾箱畫派作品之一,标價十一萬美元,與現在的市價相比,略有超出,可盧燦很清楚,這種美國本土畫家的代表作品,世面上會越來越少,這種情況到二十年後更嚴重。那時,紐約各大拍賣會上,一旦出現一幅美國十九世紀或者二十世紀哪位著名畫家作品,都會引發“瘋搶”!
都去哪兒了?自然是美國各大藝術博物館!
美國“本地戶口”的繪畫大師作品,向來受追捧,像眼前這幅八人派的代表作品,基本上不可能出現于畫廊中。
盧燦拿起油畫框旁邊的小粘闆,上面寫着“售出”,貼在畫框一角。代表這幅油畫,已經被人選定,後來者隻可參觀。
又一位侍者,主動走過來,伶俐的把這幅油畫從牆上摘下來,反扣着放在一邊,等候盧燦稍後去付款。
巨大的驚喜接踵而來!
轉過一個牆面後,呈現在他眼前的是“畫作專區”——專門為一位畫家所設置的獨立展售區域。
這裡一共有九幅畫作,其中八幅是各種花卉,不管是曼陀羅、康乃馨,還是玫瑰、蜀葵、牽牛花,這些花朵,是被放大了的。有些作品,甚至隻是一朵花的局部,用微妙的曲線和和漸層色,組成神秘又具有生命力的構圖。
至于唯獨一幅不是花卉的作品,呈現的是紅色山崗與藍天白雲。
這是大名鼎鼎的美國女畫家,喬治娅·歐姬芙(Georgia
O’keeffe,内陸翻譯為奧基芙)的花卉系列,還有她的《紅色山崗與白雲》。
如果說美國現當代畫家中宗師排位的話,喬治娅·歐姬芙絕對能排進前五,最為關鍵的是,這位女宗師,至今還活着!
算算年紀,她今年差不多九十五高齡了。
《歐洲藝術史》1975年第九版,大約有八頁文字與圖片,專門介紹這位北美宗師級繪畫大家。這對于一位尚在人士的畫家而言,可謂殊榮無倆。
1887年
11月15日,喬治娅·歐姬芙出生在美國康斯威星州的一個小鎮,這個天性倔強獨立的天蠍座女孩,從小對學校裡所有的課程都十分反感,隻有藝術課除外。
當時學校裡的美術老師非常欣賞她,隻是對她總有一種把物體畫得比它實際尺寸還大的傾向感到有點無可奈何——這種天性,真實的反應到她的作品中。
1924年,37歲的她,與60歲的攝影家史泰格列滋結婚,正式定居于紐約,并找到了新的藝術題材,也是讓她揚名世界的題材——花卉。
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歐姬芙的描繪并不算精确,這些花卉作品造成的感染力基本上是情感上的。她把這些花朵的尺寸放大到觀者無法忽視的程度,迫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它們存在的意義。
1933年,她患上了嚴重的憂郁症,1936年丈夫去世,這兩大打擊,讓她開始選擇一種旅行和隐居的孤獨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