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第10頁)

  “說!”

  鄭熹道:“因高陽王府失竊,臣略查了一查,不幸查到了一些東西。”

  “知道了。”

  “陛下,臣順藤摸瓜摸着了些旁的東西。茲事體大,臣不敢怠慢,為防走漏風聲,又暗中核實一下。郡王并不知道。”他請皇帝先看龔劼供狀、誓書,再看那本暗賬。

  皇帝看着供狀、誓書已怒不可遏,再看暗賬反而不那麼嚴重了。看了一眼高陽郡王道:“你起來吧。唉,都是做父親的……”

  高陽郡王并不起來,跪地請求:“那個逆子是不能留了,必為禍端!可是舔犢之情,臣乞陛下開恩,給那逆子一個全屍吧!”

  皇帝擺擺手:“這是你的家事。”

  高陽郡王老淚縱橫,又趁機請為幼子請冊為世子:“以安老母之心。”

  皇帝道:“很好。”又說鄭熹是“好孩子”、“辛苦了”之類。鄭熹伏在地上哽咽:“臣五内俱焚,不知如何向母親訴說。”

  皇帝想起這位“孿生”的姐妹,心頭微微松動,道:“有什麼好為難的?我們經過見過的多了,你還年輕。辦好這件事,給你幾天假多陪陪她。”

  “是。臣這便回去将案子辦完。”

  皇帝道:“去吧。要什麼人、問什麼事,隻管去做,就說,是我準了的!”又對高陽郡王道,“你也去料理家務吧,我的家務也該料理啦。”

  高陽郡王此時才爬起來,跪得久了,險些再次摔倒。鄭熹伸伸手臂,又縮了回去,很克制地看着舅舅。高陽郡王站了起來,對皇帝拱手為謝,仿佛老了好幾歲。皇帝十分感慨,道:“你我多年君臣,竟都遇到了這樣的事。”

  當場命舍人拟诏,冊郡王幼子為世子,命人準備冊、印、儀仗之類。高陽郡王再次謝恩。

  高陽郡王先走,鄭熹又留下來,向皇帝彙報了自己預備如何查證之類,又說自己年輕,如今這事又涉及到另幾位大臣,還請皇帝再指派年高德劭的大臣和宗室來同辦。

  皇帝道:“他們?白活這麼大歲數了,與他同朝這麼些年也沒察覺。你來!”

  “是。”

  鄭熹心道:這算是過了關了。

第72章

動手

  此時天色已晚,鄭熹卻不敢耽擱。看皇帝這個樣子,他要是敢說一句“明天早上起來再去辦”,估計這位舅舅當場就能親自下手抽他。

  他接了皇帝的任務,也就像祝纓跟他說話那樣讨人手、要條件:“陛下,隻憑大理寺的人手,審訊或許夠的,拿人就不太夠了。不如還像先前那樣,調禁軍一部、京兆府協同?”

  龔案開始的時候,也是這麼辦的。這樣的大案,先封了主犯家拿人是最基本的起手式。接下來粗粗審訊之後,緊接着的就是抄家。一家兩家、三家五家的還行,再多一點大理寺就忙不過來了。到時候隐匿财物還在其次,萬一自裁了、将家人送走、銷毀證據就會給将來審案帶來不小的麻煩。

  一開始的時候要快、要搶時間,趁他們沒注意的時候直撲過去。

  頂好是京兆、禁軍連同大理寺的人,先把人手湊齊再同時行動,先把要犯、重要證據拿了來,然而再細細地辦。這是國事,就不太适合再用鄭侯府的私衛以及高陽王府的護衛了。

  皇帝聽他的布置也比較妥當,說:“準了!由你主辦。”

  鄭熹便請一紙手書,皇帝也寫了個條子給他。邊寫邊罵:“龔案早就交到你手上了,不過循着線索辦案,還要啰嗦!”

  鄭熹道:“他們是國家重臣,守衛京畿、禁中,怎麼能因為我辦一個案子就白能調動他們了?此風不可開。”

  皇帝又罵了他兩句不夠果斷之類的話,卻把條子寫得很認真。鄭熹捧了條子退了出去。

  雖然是欽定的主辦,鄭熹還是很謹慎的,并不咄咄逼人,更不輕狂傲慢。他回到大理寺,先派人去把王雲鶴與禁軍今夜當值的大将軍請來,與他們先碰個頭。葉大将軍值宿宮中,王雲鶴則要到得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