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住處不能說多麼高雅别緻,但也看得出用心生活。
柳縣令心道:原來錢都花在書上了。慚愧慚愧,是我狹隘了。
茶端了上來,品相居然不錯,柳縣令道:“好茶!”
祝纓笑道:“我也不懂茶,是從冷少卿那裡搶來的。您說好,看來明天還得去搶些!”
柳縣令聽了這一句,顧不得繼續觀察祝纓,忙說:“明天且先放過冷少卿!先幫我一個忙如何?”
祝纓道:“您何必與我客氣呢?”
柳縣令道:“不是客氣,不是客氣。寫個帖子,三郎不答應,我隻好自己來啦!”
祝纓道:“要是為了那一件事,我并沒有藏私。”
“三郎誤會了,我并不是那個意思,隻是這件事還須得三郎親至才好。”
祝纓道:“柳令這話說得奇怪,怎麼會非我不可?”
萬年縣令最後說了實話:“你就去看一看,别的不用幹,有舞弊的幫忙抓一抓。哎!我有重謝!”
祝纓哭笑不得,隻好說:“好。”
萬年縣令肯用心那是很好的,總比找一群嬌滴滴的,或者隻會扯頭花耍心眼兒的強啊!
眼看諸縣女卒選拔完畢,祝纓竟趕了好幾個場子,結果她還比較滿意——都是看起來都是比較踏實的。
有這一點插曲,祝纓自己的事兒就更得抓緊辦了。
她換了身便服,先往城裡轉一轉,為的是聽聽風評,再尋中人介紹,心裡預估了幾個地方,又問了價格,但都沒有定下來。緊接着,她就往城外去親自查看。無奈京城外面的倉庫着實不少,她看了好幾天都沒有定下來一個滿意的。
京城因為人物彙聚,每日物資消耗巨大,每日都有物品運到京城。京内的倉庫并不夠用,隻好放些貴重、量少的東西,更多的倉儲其實是在京外。除了當日的鮮品每日進新,其他都是京内的小庫用得差不多了再從城外運進來補充小庫。
祝纓剛做官時領糧的那個太倉署,它有相當一部分的存糧是在京城城牆外面的,到有需要時,再調撥進來。
官府尚且如此,其他人也都差不多。大理寺之所以到了祝纓才重新考慮冬季用炭的庫房,是因為他們以前是每隔幾天去領一些放過來。大部分朝廷的用炭,它也不全堆在城裡,也是在城外的。到了分發的時候,運過來,分到各部。這樣各部就不用考慮太多的存儲方面的問題。自購的木炭也是這個道理。
祝纓要看城外的倉庫,是因為她更仔細一點,想多留點預案。
朝廷的倉儲自有建好的倉庫,還得放庫管的官吏。其他人,有些有自己的倉庫、貨棧,有些就不如需要的時候租用别人家的劃算。倉庫、貨棧的種類也很多樣,按照不同的物品的來曆,不同方位集中不同的貨物、不同的貨棧。連羊圈之類的牲口棚都有的,還提供幹草,當然也收取費用。
天氣一天比一天冷,她還要抽空跑城外,張仙姑心疼得不行:“什麼事?要你大冬天的跑外頭受凍?以前窮,也得冬天跑活,怎麼當了官兒還要往外面跑活計?”
花姐也問:“大理寺有這樣的案子嗎?”
祝纓道:“是為了租個存放柴炭的地方。”
花姐就說:“溫家就有。”
“咦?”
“不跟鄭大人那樣的人比,他們家在京城也算富人了,總有些家底子的。”花姐因跟管家的婆媳倆很熟,對溫家産業的情況知道的比祝纓還要多一點。她們閑聊的時候就說到了,溫家有一些産業,除了京裡有兩間鋪子取租、有宅子、在城外有田地之外,在城外還有兩處庫房,也是為出租用的。
溫嶽的産業裡有這麼一項。因為隻要一塊地皮,幾間屋子,再配幾個人看守就行。溫家背靠着鄭府,溫嶽他爹死得早,鄭府也照顧,溫父的舊友們也照顧,也不用太擔心有人搗亂。孤兒寡母的産業收入頗豐。
花姐說:“我是聽她們說又要翻新一下庫房,又要再準備打一眼井預防走水,就問了一下。她們這般細心,想來還行?”
祝纓道:“那我悄悄去看一眼。”
看完了覺得還可以,最終決定肥水不流外人田,就租溫嶽家在城外的貨棧做存放之地。她親自到了溫家,溫嶽看她提着四包點心就笑:“三郎,又來淘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