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第9頁)

  錘子的記性極佳,這讓顧同教起來非常的有成就感。與之相反的是石頭,學幾個字,頭天學、後天忘,顧同氣得跳了起來:“這是怎麼回事啊?”難道是他想錯了?這倆一塊兒的孩子,不是老師要親自教養的?不對呀,那怎麼帶回家來了呢?

  他疑惑了幾天,祝纓就回來了,他又将兩個孩子放到了一邊,迎了上去問道:“老師辛苦,老師,有什麼事情麼?”

  祝纓道:“還好。哎,你怎麼不着家啊?”

  “這兒就是我的家,不行麼?”

  祝纓笑笑,看到錘子,招招手,問道:“這幾天你又學會多少字啦?”

  錘子道:“我會六篇了!”

  “嗯,挺好,這跟吃飯一樣,桌子上的飯菜都是你的,就不用急着全扒進嘴裡了,細嚼慢咽。要是趕時間,又有人催你,再大口先吃下去,混飽了再說。”

  錘子笑了,一張小臉有了神采:“是!”

  “哎呀!一回來就又開始忙了!”張仙姑從屋裡走出來說。

  顧同連忙把錘子和石頭都扯走,害!這石頭簡直不像是老師家的人,等一下,曹……好像也……

  祝纓将帶回來的東西都交張仙姑和花姐收拾,祝大問道:“有茶不?”

  祝纓說:“有。”

  張仙姑道:“看你那樣兒,家裡還有呢!你就又眼饞那個了!”

  “我喝這個比什麼上貢的茶好喝多了!那個沒味兒,這個夠勁兒。”

  祝纓道:“喜歡就都給你。”山上的茶品質比起貢茶來差不少,價格上也差不少,勝在新鮮,祝大又說喜歡,這個是供得起的。祝纓覺得,讓他喝茶比喝酒強。

  祝大抱着茶先往自己房裡一放,再出去找侯五聊天去了。

  祝纓換了衣服,又出去安排接下來的事務。她計劃今年将福祿縣全縣三分之二以上的地方種上宿麥,福祿縣幾年下來水利工程做得好,這兩年她又用心積肥,料想應該可以做得到稻麥兩季而收成增加的。

  此外又有思城縣,本來跟裘縣令說好的,先試種個公廨田,現在黃十二郎被她抄了。她手裡又多了許多的土地,她又有麥種,便決定将試種的面積擴大,除公廨田外,現在她手裡的這些土地也種一些。

  因為黃十二郎已經為她做了準備——兼并,黃十二郎已然将許多的土地吞并之後連成一片。祝纓分田的時候也不是跟秃斑似的左一切、右一切、中間再掏一塊分給某人,都是挨着次序的分,這樣也便于管理。現在留在她手裡的這些,都是一整片,無論計劃什麼都比較省力。

  除此之外,祝纓現在最大的一件事是寫個奏本,将蘇鳴鸾的奏本給遞上去。

  她給皇帝的上書也是這那麼個節奏:先歌功頌德,寫因為皇帝的仁德所以“四夷賓服”。然後再寫阿蘇家的事情,是“其族風俗”,阿蘇洞主把洞主之位傳給了女兒蘇鳴鸾。用“蘇鳴鸾”的名字,是因為落在紙上這三個字看起來比較吉利,也比較的看不出性别。

  再寫蘇鳴鸾是“久慕王化”,自己也教她讀了些書,奏本就是她自己寫的。又寫了一點蘇鳴鸾推廣農耕之類的事迹,“無恒産者無恒心”,她有心安定呢,總比當山匪按點兒下山打劫強。

  現在是蘇鳴鸾請求敕封,想要個比較正式的品級。自己的建議是,阿蘇家的地盤也不算太大,連山加水的,也就比福祿縣的地盤大一些吧。比阿蘇家更遠的地方還有一些其他的部族,阿蘇家夾在中間,也起到了一個緩沖的作用。與阿蘇家保持一個良好的關系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建議朝廷答應。就是羁縻,一個“土官”。

  聽說幾十年前朝廷差點兒就能給羁縻了,後來有了變故,現在終于續上了,這都是皇帝的仁德所緻啊!恭喜皇帝!禦極三十年,威望可真是高啊!

  中間丁點兒沒給自己表功,盡量輕描淡寫自己的貢獻。

  然後又寫了一封給冷雲的信,這樣的朝廷大事,事先跟鄭熹等人透露是不好的,鄭熹現在許多人盯着,給他寫這樣的信容易出事兒。冷雲就不一樣了,他是本州刺史,完全可以跟他通個氣。祝纓就不客氣地寫信給冷雲,請他給盯着點兒。

  寫好之後,祝纓将奏本、地圖等都封好,快馬發往京城。屈指一算,快馬過去,京城再商議一下,估計得扯個皮,比如蘇鳴鸾一個女人能不能有這個敕封,再比如要給她幾品的敕封,再比如這個敕封的名号怎麼弄。再給個批複、派人連官衣、官印之類送過來,再有個使者過來陪她一起去寨子裡給蘇鳴鸾冊封一下。至少是兩個月開外,運氣不好磨蹭到年後也說不定。

  快慢看朝廷怎麼扯皮。

  她估計,敕封能下來,品級應該是在從五到正六之間,從五可能性不太大,六品應該能拿到手。困難的可能是名号,朝廷給女人喜歡封個夫人、縣君之類的。一看就不是正經的朝廷官員。但是蘇鳴鸾是個“洞主”,她是主事人,不是靠丈夫才有的今天。祝纓也隻能在奏本裡淺提一下,這個“官号”是要能夠“世襲”傳下去的。這樣朝廷代代省心,阿蘇家代代安心。

  祝纓發出奏本之後就往思城縣去,親自盯着思城縣種麥的事情。

  這日她正在思城縣裡,順便看一看水渠改道的事兒,忽然覺得微微地搖晃。身邊的人也都發出點疑惑的聲音,祝纓問道:“怎麼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