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第3頁)

  冷雲跳了起來:“他們發夢呢?!我好好的地方能交給他們?我種了三年的地!”

  鄭奕磨牙,什麼你種了三年的地?三郎這些年的經營,還有新近羁縻之地……

  冷雲也磨牙,深恨段琳給他惹事。他問:“你家七郎沒個安排?”

  “他說,還好。”

  “這還算好?”

  “比現在調祝纓回來,另派個什麼人去接掌南府摘果子強。”

第235章

刺史

  鐘宜看看這個、看看那個,上面,皇帝看不出喜怒,但是鐘宜知道皇帝在考慮。旁邊,施鲲垂着眼睑,老僧入定。對面,王雲鶴面無表情,應該是生氣了。

  刺史的品級不低,決定一個刺史的任命不能說是一件小事。偌大的國家,刺史也有許多,一個偏遠地方的刺史也不算一件大事。這麼一件介于“大”和“小”之間的事,段琳推薦卞行是有道理的,卞行此前已為官二十餘年,經驗豐富、品級也夠了。

  但是鄭熹反對,認為卞行徒有其表,庸碌無為。他直接問段琳,宿麥之推行那裡最早、做得最好,卞行能守得住成果嗎?這麼大一片地方,卞行如果管不好,段琳跟着連坐嗎?經得起查嗎?禦史懷疑祝纓,他就懷疑卞行,懷疑呗,動動嘴皮子,也不費錢。

  段與鄭對上了,接下來會有許多的麻煩。以鐘宜的想法,另選個人得了。

  不過此事與他沒有什麼切身的利益瓜葛,他沉默了。

  施鲲與王雲鶴都一眼看出來段琳這是要幹嘛,也聽出了鄭熹的威脅之意、知道鄭熹要幹嘛。兩人固然不相信祝纓會搞壞地方,但是不能保證祝纓不搞壞卞行。他們不想讓祝纓變成個不擇手段的人。祝纓之前做得都很好,如果因為段、鄭相争,而使出些不君子的手段來,那就太讓人惋惜了。

  于皇帝,臣子不合是皇帝生存的要訣。

  事情就被拖延了下來。皇帝倒也拖得起,冷雲回來了,别駕、長史等等都還在幹活,架子沒塌,還能運轉。

  遇到此類任命為難的時候,通常會召見前任官員來詢問,前任官員是冷雲。

  皇帝道:“宣冷雲吧。”

  冷雲已得了消息,穿戴整齊地進了宮。到了宮裡,君臣四人一看他,回京之後又養起了膘,一張臉白裡透紅,好看極了。

  皇帝不跟他客氣,張口就問他認為下任刺史得是個什麼樣的人。

  冷雲成竹在胸:“得是個能活到刺史府的人。陛下,不是臣訴苦,這一路可太難走了!臣趟任的時候,陸路,水土不服,養了三個月才養好。去年冬天回京,水路暈船又生病,養到現在。”

  他指着自己的臉,也知道這張臉沒什麼說服力,但還是指了指:“臉上的肉還沒養回來呢!臣自南下一共兩次往返,四回路,病了兩回。”

  皇帝道:“胡說,難道南方官員都沒人做了?”

  這個冷雲就知道了:“就這幾年,臣那兒光縣令就少了三個。倒不至于沒人做,不過吧,就沒一個衙門能配齊人的。”

  皇帝眉頭微皺,這個情況他多少知道一點,不論南北,衙門也都不至于完全塞滿。這與“冗員”并不矛盾。編額多是編額多,真實任職掌事的人少是真實幹事的人少,兩回事兒。北方也不滿,南方情況比北方嚴重是真的,偏僻地方比腹心之地嚴重是真的。

  皇帝想了一下,道:“此事暫緩,你回去吧。”他已派了人以“敕封”為名南下,順便考察一下南府,等使者回來彙報之後,再做個決斷也不遲。如果祝纓真的幹得不錯,那就别安排卞行去做刺史了。皇帝看了一眼冷雲,比起大部分的貴族子弟,還是貧寒出身的更能吃苦耐勞幹點實事。再一想,祝纓南下八年了,老皇帝居然有了一點點的不好意思。

  如果幹得不好,那沒得說,也得叫過來訓一頓、冷一冷。讓卞行南下做刺史去。

  皇帝将事情暫時放下了,别人可都記得了。

  第一個是冷雲,出了殿門還在宮裡就大罵段琳:“真夠意思,把兒女親家支去三千裡外,當是磨煉兒子呢?”

  聽得宮裡無論宮員還是差役又或者是伺候的宦官都掩口直笑:冷郎君又回來了!

  第二個是王雲鶴,他将之前對羁縻之事提出懷疑的那個禦史調到個縣裡當縣令去了。這個縣令還不太好當,因為當地有幾個休緻的老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