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第7頁)

  趙振到來時,荊生等人已各自回家準備慶祝了。趙振由父母、本族的長輩趙翁等人陪同。福祿縣的人到州城來,總是覺得底氣格外的足。

  他們到了門上遞了帖子,很快便得到了接見。

  趙翁與趙振的父母激動得話音裡有點哆嗦,趙父一個不小心說溜了嘴:“自打大人叫他過來做事,咱們就常說,福氣快到咱們家了,比别人雖晚了一點,好飯不怕晚,嗷嗚……”

  趙母将腳從丈夫的鞋子上又碾了一碾默默地移開,後悔踩得晚了。她的裙擺挨着他的衣擺,一疊,又散開了。趙父忍痛忍得面目扭曲。

  祝纓一笑:“你們的好日子也快到了。”

  趙父、趙母都開懷,兒子做了官,他們也可做得封翁封君了,一家子都感激了起來。

  祝纓對趙振道:“我請你們吃飯,還有荊、汪、方三位,大家夥兒一起,我正好有事囑咐你們。”

  趙振響亮地答:“是!”然後又笑,“學生有些慌,也不知道要怎麼做,正想請教老師呢。”

  趙家一家人住在福祿會館裡,到得次日,祝纓在府中設宴,作陪的是府裡的官員。排面給得足足的。

  祝纓給他們都安排好了,先在家中慶祝幾天,然後就要動身。幾人要任職的地方比較遠,都在北方,不像顧同,隔倆月就能捎封信過來請安問好,順便捎帶些東西。趙振等人要去的地方遠在千裡之外,通信并不方便。

  祝纓特地叮囑他們:“或與前些日子一些官員被罷有關,你們到了那裡之後務必小心。你們幹事的本事我是不懷疑的,但是人有水土不服、事也有水土不服,人情往來也一樣。去了先摸摸底再幹。”

  “是。”

  四人都在祝纓手上幹過些實務,雖不如顧同、趙蘇那樣的娴熟全面,但也耳濡目染,自思可以應付。

  祝纓又說:“到了之後務必心懷百姓。與上下要處好,對同僚要客氣。且不要動歪心思。隻要你們能将事做好,不會被埋沒的。”

  得了這一聲,四人都安了心。祝纓又贈他們盤纏,父老們亦各有贈,沒出正月,四人就結伴離開。他們要一同北上,走過一段之後再分開。四人并不知道,吏部那裡一批批了不少人,那些人沒他們的好運氣,須得到吏部走個過場、由吏部官員審核才能領到告身。

  祝纓也不知道,此時的京城,皇帝也已同意了姚臻的舉薦,要将章炯調離梧州。章炯的品級更高一些,手續也複雜一點,文書下得就晚。政事堂打算将繼任者選好,然後一同下文,不給她反應的機會。

  她還很高興,正在去别業的路上。她打算去别業探望一下父母,再回來主持春耕并等章炯回來。

  張仙姑和祝大兩個自從知道祝纓的計劃之後,反對也無效,隻得想着先在别業給祝纓“扒拉好窩”。因為項樂新婚,正在福祿縣老家小住,新年不在别業,老兩口覺得沒有自家人看着别業不行,就沒有下山來。

  與她同行的是别業随從。

  花姐等人被她留在了刺史府,随時關注着梧州的動向。

  ……——

  山路比之前好走了不少,五縣說不修路,也将大路略略平整了一下。祝纓騎在馬上,呵出一團白氣。一行人走的是近路,即中路。

  南路即左路是阿蘇線,北路即右路是塔朗線,中路則是要過那道狹長的山谷。山谷取直,所以比左右路都要近些。

  如今山谷盡頭已經建起了一個簡易的堡壘,或者說關卡。

  祝纓一行人到了關卡下面,祝銀大聲說:“大人來了,快開門!”

  關上的人往下一看,忙跑了出來:“大人來了!”

  這是兩個年輕人,臉上都帶着點激動的笑,看着祝纓的眼睛亮晶晶的。關卡上有約摸二十來人,他們都是侯五帶出來的人,一見祝纓來,派了兩個看門的,餘下的都過來在祝纓面前站好隊。

  祝纓向他們道了一聲辛苦,又指其中一人的靴子問:“過年沒領到新的?”

  那人笑道:“有的,今天輪到我打柴,就換上舊的。”

  祝纓又問他們吃住如何:“到卡子上幾天了?什麼時候替換?還忙得過來嗎?家裡的活計有人幹麼?”

  領頭的一個小胡子道:“回大人,我們這一班守一個月,還有五天就來人替換了。家裡盡有人的!咱們吃大人飯,當然要先幹大人的活!沒有大人,哪裡有我們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