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熱情地拉他去見祝纓,還沒走到書房就見祝纓親自迎了出來。老李悄悄對溫嶽道:“你好大的面子。”
然後對祝纓拱拱手:“節帥,人已帶來,末将告退。”
“辛苦。”
接着便是熟人重逢,金良的笑聲尤其的大。
祝纓對溫嶽道:“正盼着你來呢!”
溫嶽順勢問道:“要我做什麼?”
祝纓道:“進來說。”
一行人進房,溫嶽第一眼便看到了牆上挂着的大大的地圖,上面标了些圖形之類。祝纓道:“先别看那個了,頭疼。家裡還好麼?”
溫嶽道:“都好!”
“京裡還好嗎?府裡呢?”
溫嶽取出了鄭熹的信:“相公給您的。”
祝纓接了,拆開一看,上面寫着讓她量力而為、不要太累,她現在做得已經足夠好了。
鄭熹看得分明,祝纓不是行伍出身,經略北地不足一年,北地沒有亂。非但沒有亂,還安置了老兵、開墾了荒地,充實了北地的人口。
在邊境有戰事的情況下,遷徙人口的同時還能維持秩序,可以說是相當出色了。
鄭熹在信中寫道,原本鄭侯的安排是讓祝纓接手,那是不行也得行。現在朝廷要分兵,那祝纓就應該采取更穩妥的策略,仗,讓冷侯去主打,祝纓隻要能撐到秋收,不需要朝廷再補貼北地,同時能夠有盈餘,朝野就能更明白她的能幹了。
“梧州畢竟太遠,地方偏僻,做得再好、名氣再大,終究是二流。不若北地離京師更近、朝廷現在更關注,一朝有功,天下皆知。”
鄭熹對北地很是上心,北地四州沒有流民流出,沒用朝廷再撥錢糧赈濟,還抽丁征伕為大戰提供幫助。
極好。
在這種情況下,祝纓不需要再去冒險了。主動出擊,赢了不過如此,輸了反而有損祝纓的名望。
鄭熹叮囑祝纓:守好城就行。
到時候哪怕冷侯大勝,祝纓也轉運有功。非打不可,就讓鄭侯留下的這些将校與新去報到的溫嶽等人按照當初鄭侯的安排去打,祝纓自己居中調度,一定要保證她自己的安全。
雖然有讓溫嶽等人攢軍功的意思,但是,不強求!先保證祝纓能穩拿到手的功勞,再說其他。
祝纓看完,将信裝好,道:“冷侯帶走了一些人,如今我手上的兵馬不多,正從北地招募新軍,又調度将校、組建幕府。你來了,正好與金大哥一道訓練新兵,适應一下,咱們再安排旁的。”
溫嶽一口答應了,金良道:“北地子弟好帶。”
溫嶽道:“我與三郎相識二十餘年,什麼見外的話都不必講,我知三郎不會苛待我。到前線是為立功,但也須得聽節帥号令。好不好帶,我都帶。”
他說得坦蕩,金良還有點不好意思,祝纓道:“那就行。”
溫嶽又問:“可是如忠武軍一般?”
祝纓道:“我可不知道忠武軍是個什麼樣子,隻管以朝廷的名義先征集三千人,他們的糧饷我以朝廷的名義發。本土人守土有責,卻又容易形成地方上的勢力。錢,得朝廷來發。”
溫嶽道:“原來如此。好。”
幾人正說話,荊綱帶着羅甲秀來了,溫嶽道:“那我先告辭了。”
金良熱情地帶着溫嶽去安頓,他們與荊綱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