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第6頁)

  陳萌的表情嚴肅了起來。

  新官上任,聰明人第一步不是燒火,而是試探。陳萌一個新丞相,也得試一試水不是?陳萌這陣子還要裝成個新媳婦模樣,心裡也已經在打主意了,隻是一時還沒選定要拿什麼試探。他原本的計劃,是用吏部試一試,清理一下吏部之前的亂相。但那個度不太好拿捏。

  祝纓道:“前陣子朝上混亂得很,什麼這個黨、那個黨的,明是大政之争,實是各家争利。誰是誰的人,誰偏向誰,你在家中靜觀三年也看得差不多了吧?這是情世故。做丞相,除了這些,總要在史書上留下點兒什麼吧?要做些大事,必要把這朝廷上下理順了,對不對?”

  她抛出了一個讓陳萌無法抗拒的誘餌——立功。

  做丞相,就兩件事,一是協調各方利益,人際關系,維系一個平衡,二就是辦一件能夠寫進史書被稱為“賢相”的事,可以廣泛地稱之為進取。

  第一件事,陳萌家學淵源,要辦第二件事,陳萌就得能支使得動上下。

  陳萌搓了搓手,低聲道:“我也是有些想法的,但又怕辦成王相公那個結果。他的心是好的,可真做起來,你看。也要有個明君撐腰呀。”

  “哪怕不是做大事,做小事就離得開這上下官員了麼?”

  陳萌認真地想了一下,道:“好!就這麼定了!”

  兩人很快商定了步驟,由祝纓先提出來,試探一下上下的反應,這一步應該有人反對。這個時候,再由陳萌出面看反應。

  次日,祝纓便奏上一本,請廢官妓。

  陳萌看到奏本的時候,很懷疑祝纓為這件事準備了很久。祝纓的奏本計劃非常的成熟,立場堅定,是一定要廢,但是具體的步驟卻很踏實,逐步、分批次地進行。

  皇帝現在并不關心什麼妓不妓的,窦朋問了稅收,李丞相則認為拿這事兒到朝上讨論面子上不太好看、不想讨厭。

  當然也有反對的,其一就是稅的問題,其二則是“尊卑貴賤”之類,此外又有“安置”等問題。

  皇帝嫌煩,隻說:“你們議來。”又重新問起溫嶽所練新軍的情況了。

  溫嶽上前道:“日夜操練,不敢懈怠。”

  皇帝的面色方才一緩。

  祝纓除開這一本,還要奏明給公主、永王開府準備的财物已經就位。皇帝臉上更帶了點笑影:“很好。”

  他的心裡盤算着,就在今年冬天把這兩件事給辦完,剛好,各地刺史進京,也會給他的兒子再随份厚禮。如此一來,戶部、内庫少撥的那一部分也算能補齊了。

  皇帝這裡算盤打得噼啪響,大臣們的心情也還不錯。自陳萌拜相之後,整個朝廷的秩序漸漸好了下來。陳萌本人能力或許不是頂好,但是走了穆成周,吏部頓時清爽了起來。吏部一順,官員們心裡有了個準譜,做事也就有章法了。

  此時,鄭熹還沒有回來,冼敬還守在東宮。陳萌是個對雙方都不怵的人,與窦朋一道,竟将局勢穩了下來。

  隻是祝纓的奏本,還是被讨論了幾天,因為要試探的除了态度,還有“能力”。陳萌沒有拖到大量的刺史進京參與讨論,人多嘴雜,而是比較早地表明了立場。

  他在朝上公然支持了祝纓,讨論的風向就開始變了。

  這其中又涉及到禮部、太常等處,魯太常對祝纓在福祿縣所作所為略有耳聞。想她向來就是這個作派,他隻要太常所需相關舞樂不受影響,并不明着反對。禮部見狀,也捏着鼻子同意了。

  祝纓與陳萌搶在刺史進京之前,撺掇着皇帝将旨意給下了。

  具體的執行,便是照着祝纓的條陳來的。刺史們才進京,有人往花街一鑽,才發現變天了——有兩位色藝雙絕的已經消失了。

  祝纓一身青衫,抱着一把長刀,緩步走在沿岸上。這裡,她有好些年沒有來過了,小江的“道觀”還在,隻是已然易主。花街上的大部分人,更換得總是很快的。二十年前的舊面孔已消失得差不多了,一部分凋零在壯年,一部分遠走他鄉,能順便逃離的少之又少。

  “道觀”裡如今還住着幾位“道姑”,她們沒有度牒,平素做道士的打扮。

  道觀的門常開着,裡面有細樂聲傳出來。

  祝纓路過,門口一個童子用脆脆的聲音問:“施主,進來吃茶嗎?”

  祝纓看了他一眼,他堆出一個笑來,祝纓别過了頭去。小童子有些洩氣,嘀咕了一聲。祝纓沒理會這個小孩子,依舊往前,走過一口水井,井台比之前顯得更舊了,也沒有人給重換個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