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第8頁)

  祝纓道:“照本宣科與言之有物還是有差别的。一講禮,一講法,講安南的規矩。人與人是不同的,拿着一樣的書、上一樣的課,最後一樣的去幹活是不行的。得有些天資更高的人,繼續鑽研、傳下學說才好。”

  劉衍也覺得自己學問還差着些:“恐怕與大儒還差得遠。”

  “教學相長,你不開始就永遠不如人。你們也不能隻是清談、空談,過陣子,把劉昆調回來,你們仨輪流。三代之治與現在的這些禮法早變得影兒都沒了,世易時移,不與時俱進的學問隻有死路一條。安南現在的書合用,以後未必就合,到時候要修訂,找誰?拱手請來一群祖宗給後人當主子?不行不行……”

  二人一陣動搖,終于自幼受的教導的影響還是占了上風,讀書人,誰不想呢?“天下文宗”家的,不能一直平庸。

  劉遨道:“我們願意試試,不過現在我們也還沒個章法,乞寬限數年,先将學校辦起來。待學生們能授課講學之後,我們必潛心鑽研。”

  “行。”

  二人放松地笑了,再想起父母親人,惆怅之感便淡了許多。又想:不知他們怎樣了,倒是我,似不辜負阿翁。

  ……——

  劉家人日子還是照過的,直到祝煉把劉遨的家書送到了劉府。

  劉松年做的決定,子孫倒不是完全不敢反駁,人都走了,陽奉陰違一點也是可以的。但是他們一個比劉松年聰明的都沒有,沒玩過老頭兒,老頭早早把一切都算計好了。劉府後人也沒有去追索跑掉的女孩子,隻是在家中不令人再提起他們。

  旁人尤可,親生父母心裡還是有事的。

  收到家書,自有罵着“狠心的鬼”,暗夜在被窩裡流淚的。當面對着祝煉,還是要客客氣氣地,又要詢問三人在安南的生活,又試探地詢問祝纓有什麼安排。

  祝煉微笑道:“男女有别,令嫒的事我是不太清楚的,不過節帥也是女子,會照顧好她們的。”

  做母親的又想詢問安南婚俗之類,很怕女兒吃虧,希望祝纓能免看在劉松年的面子上妥為安置。哪怕不給她們婚配,也别亂配。

  祝煉也請他們寫回信,言明自己可以捎帶家書。家裡女人想寫,男人卻斷然拒絕,以為既然走了,就當不知道了。

  祝煉見狀,也不再糾纏,放下禮物就離開了。他此行跑了幾處府邸,都是祝纓故人家,劉府隻是其一,倒也不顯眼。隻是心裡覺得劉松年這些子孫,确實不如劉松年本人。

  回到住處,王叔亮又派下了帖子要他過去。祝煉是先到鴻胪寺報到,再與戶部辦了交割,接着四處派信,王叔亮處是第一個去的,然後是陳府、施府、鄭府等處。王叔亮此時必是已經看完了信,有話要問的。

  祝煉從容去了王叔亮府上,王叔亮拜相之後便又搬進了當年王雲鶴的府邸裡,府是舊府、人卻換了一個。祝煉對這兒也算熟,一路進去,發現布局也沒有大的變動。

  王叔亮本以為祝纓會對“培養人才”有什麼特别的交代讓祝煉帶話過來,豈料祝煉卻說:“老師說了,就這些。她要管得再多了,又要有人猜忌了。”

  王叔亮唯有苦笑,話鋒一轉,問道:“你近來在京城四處訪友,有何感觸?”

  祝煉認真道:“米價比我們離開的時候貴了十文,看着像還要漲。”

  王叔亮歎了口氣,現在面對的不是“諸侯”而是“豪強”,要收“豪強”手裡的兵,也不容易。他說:“正在平抑米價。”

  祝煉道:“兼并的事,已經有點晚了吧?”

  王叔亮慨然道:“總是要做的!”

  祝煉拜了一拜,沒再做評述。王叔亮也在想,如果祝纓和她手下這些人還在朝中,事情是否會順利些,最終一個字也沒說。

  王叔亮最後提醒祝煉:“在京中還是謹慎些好。陛下對你老師,有些成見。”

  “是。”

  ……

  王叔亮之外,陳府也是下帖子請的。

  陳萌還沒有按計劃離京,他身體時好時壞的,之前要動身,不想病情加重,隻得留下,現在還在休養。祝煉前幾天登門,他病着不能見客,現在終于好些了。

  長久不見,陳萌頭發全白了,問了祝纓好之後,又問了花姐的情況。祝煉都說了,陳萌道:“與太夫人葬在一處,可不絕祭祀,也算好了。”接着,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