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岩》的故事剛開始時,劉思揚還是一個出身優渥、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大少爺,雖然有着不成熟、愛沖動的缺點,但是最終一步步成長為一名堅定的共産黨員。
然而,出身背景和成長經曆與劉思揚非常相似的甫志高,原本也是一個積極的革命者,但最終走上了出賣同志、背叛黨組織的叛徒之路。兩個截然不同的選擇,究竟有着怎樣的緣故呢?
我們先來說說大叛徒甫志高吧。
在做地下黨聯絡員的時候,甫志高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多政治資本,好在解放後向黨讨價還價,不但沒有按照上級的規定,把書店作為一處隐蔽的聯絡站。而且盲目地擴大書店的經營規模,還冒用地下黨領導人許雲峰的名義,到處借錢來辦雜志刊物。
精明的甫志高在心裡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盤:「把書店變成一個團結群衆的陣地,到解放後,當然比僅僅搞經濟工作所能得到的好處更多,也比單純搞聯絡站工作的收獲更大。」
在被許雲峰和江姐批評的時候,甫志高不但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反而暗自在心裡想:「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在革命鬥争中露出頭角,而不被時代的浪潮淹沒,就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盡可能地發展自己,這絕非過分的事。」
從這段内心獨白不難看出,甫志高并不是一個堅定而純粹的革命者。他加入黨組織的行為,并非出自一片公心,而是因為他看到全國即将解放的大好局勢後,想以此作為自己未來的晉升之階。
也就是說,甫志高入黨的動機完全是出于私心,是為了讓自己傍上黨這顆參天大樹,幫他實現升官發财的貪婪夢想。由此可見,他就是一個天生的投機分子。
甫志高剛被特務抓住時,立馬就像一棵牆頭草一樣倒戈叛變了。不僅如此,他還親自帶着特務上門抓捕許雲峰、成崗和江姐,絲毫沒有考慮到,那都是曾經和他朝夕相處、同舟共濟的好戰友。
江姐被捕的時候,指着甫志高罵道:「無恥的叛徒!」聽到這句怒罵,甫志高馬上就翻臉了,拿出一副無賴的嘴臉,兇惡地對江姐說:「黨給我了什麼好處?憑什麼要我為你們賣命?」
這句話就是甫志高叛變的原因。表面上,他對事業充滿熱情,實際上,都隻是為了自己将來的前途和地位。這樣的做法,無異于一個逐利的商人,為了利益可以出賣一切,包括自己的良知。
試問:一個心中隻有一己私利的人,面對生活的重負,面對人生的磨難,又怎麼可能不動搖、不叛變呢?
反觀劉思揚,當他被捕後,特務帶着嘲諷的語氣審問他:「你這樣一個資産階級出身的三少爺,也成了共産黨?家裡有吃有穿有享受,你搞什麼政治?」
劉思揚卻鎮定自若地回答說:「在大學裡,我學完了各種政治經濟學說。最後,才從唯物主義哲學、『資本論』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中,找到了一個真理:隻有無産階級才是最有前途的革命階級,隻有它能給全人類帶來徹底解放和世界大同!」
你看,這就是支撐劉思揚走下去的東西——信仰!
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信仰可以帶給我們巨大的精神動力,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但是,要經住生活中所有的困厄和苦難,光有信仰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做到「知行合一」。
什麼是「知行合一」呢?「知」就是我們的信仰,而「行」就是我們的實踐。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信仰是一切的根本,如果沒有信仰,那後面的一切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但我們也必須讓信仰在實踐當中得到千錘百煉,否則,這樣的信仰就像是紙糊的,經不起生活的大風大浪。
劉思揚被關進白公館集中營時,書中寫了這樣一段話:
「他雖然喜歡讀書,但讀書不等于革命,他實際走過的是一條迂回曲折的路。在那動蕩變化的年代裡,如果沒有救亡運動的洗禮,如果沒有學生運動的影響,如果沒有許許多多火熱的鬥争實踐的考驗和鍛煉,更主要的,如果沒有黨的引導和幫助,他将和别的僅有愛國熱情的知識分子一樣,難以背叛自己出身的階級,為人類最偉大的理想獻身。」
但是,要在實踐中錘煉信仰,實在是一件無比艱難的事情。你必須割舍掉過去那個怯懦的自己,把原本軟弱的靈魂打散、捏碎,然後重塑。而這個過程,必然伴随着巨大的痛苦,但隻要挺過去,你就會重獲新生。
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裡,借保爾之口說過一句名言:「知道為什麼而死,問題就不同了。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就會有力量。要是你感到真理是在你那一邊,你就會死得從容。英雄的行為就是這樣産生的。」
劉思揚被捕時,特務用陰森森的語氣威脅劉思揚說:「擺在你面前的隻有兩條路——一條是登報自新,恢複自由;一條是長期監禁,玉石俱焚。」在面對忠誠與背叛的抉擇時,信仰堅定的劉思揚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忠誠。
當軍統特務惡狠狠地問他:「難道你想坐一輩子牢嗎?」劉思揚用擲地有聲的語氣,向特務們宣布:「不,到你們滅亡那天為止!」
好了,說到這裡,我們今天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我們所說的要點。
首先我們講到了,從江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信仰可以賦予人們勇氣和希望,也可以催生出無比強大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讓江姐在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之下,仍然沒有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