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第10頁)

  ……

第0193章

兵荒馬亂

  自杜工部那句“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始,揚州便成了千年以來曆朝曆代文人騷客最向往的聖地之一。

  揚州的美,不僅在其潑墨般的山水園林間,更在于其人文。

  在于才子名士的風流不羁,在于絕色花魁的才藝多情。

  除此之外,姑蘇、揚州二地的梨園行當,也十分昌盛。

  前世紅樓大觀園裡的戲班子,十二小官及戲曲教習便是賈薔、賈蓉專門下姑蘇買回的。

  在江南,揚州的戲班子,實不下于姑蘇。

  而揚州府諸多梨園戲台班子裡,白家的四喜樓,算得上做得最好的戲樓了。

  通常來說,戲班子是從不駐于一地演出的,而是保持一定流動性。

  因為一個好的戲班子,必是得到極多數人認可的,才能真正揚出名聲去。

  而名号樹起來後,誰家想聽堂會,就會專門去請。

  這種習俗,自古而然,《周禮》中所記載之“散樂”,便是如此。

  隻是到了這一代,揚州鹽商太富,不需要戲班子再去吃“百家飯”為生,幹脆就養了起來。

  為了培養好,也為了揚名,就專門開個戲樓,對外開放。

  就算是尋常百姓,花個十文二十文錢,也能進樓聽一場。

  其中又以白家的“四喜班”最為出名,整個江南,也隻有甄家的三慶班可比。

  白家雖然豪富,但是和素有江南第一家之稱的甄家還遠遠不如。

  旁的不說,江南優伶之輩,稱呼起甄家家主甄應嘉連甄老爺都不叫,直接叫一聲“甄佛”。

  因為他們但有所求,甄應嘉基本上有求必應。

  這一點,又豈是白家一介鹽商能比的?

  但饒是如此,白家的四喜班子也能在江南排到第二位。

  這其中除了白家的豪富外,也彰顯出另一層深意:

  白家的底蘊,絕非一介商賈那樣簡單。

  不過……

  那又如何。

  “德昂兄,請!”

  “呵呵,良臣老弟請!”

  “仲鸾,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