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姓愈發有活路奔頭,也該登基了!”
“就是不知道,宮裡圈着的那爺倆兒,是個甚麼下場……”
……
宣德三年,四月初八。
無數百姓出了神京城,從青石碼頭口沿着禦道兩側,一直到神京正陽門,擦肩摩踵,滿滿當當皆是百姓。
整整四萬神機禦林軍衛士沿途防衛戒嚴,至青石碼頭,自林如海起,諸文武百官,武勳親貴,皇親國戚,皆列于龍旌鳳旗之後。
“子揚啊,才不過二年罷。”
看着遠處人山人海的百姓,以及為數衆多的商販,處處生機勃勃,歡聲笑語即便隔了很遠也傳的過來,自由活潑富足的氣息,讓林如海這等國士都為之沉醉微醺。
曹叡點了點頭,較二年前,他看着老了不少,國事之繁重,青史之上都未遇到的局面,讓他這二年并不輕省。
不過今日一路出行,看到百姓們的切實變化,他覺得值得了。
聽聞林如海之言,曹叡緩緩點頭道:“元輔,如今看來,開海還是帶來了不少變化。”
一旁呂嘉不甘寂寞,樂呵呵道:“旁的不說,每年四百萬石的漕運糧如今隻剩一半,往後二年要全部削減。隻此一項,朝廷就要少支出多少太倉銀呐!再加上,這二年,尤其是去年起,海外糧米當真如海水一般運回大燕,糧價已經跌到景初十二年時的水平了。但仆觀之,還會繼續跌。”
去歲新晉軍機大學士李肅淡淡道:“糧價太低,未必是好事。為防止谷賤傷農,朝廷要想些法子了。”
呂嘉聞言,側眼看向這個小輩,呵呵道:“李大人言之過早了些罷?各省常平倉填滿後,再議也不遲。”
李肅資曆還無法和呂嘉相比,盡管後者臭名昭著。
可他本人從不尴尬,那尴尬的隻能是别人……
見李肅看過來,林如海微笑道:“也不算過早了。秦藩土地肥沃,一年三熟,又皆是良田,地廣人稀。所産之糧,多半要運回大燕。如今又添一漢藩,果真再如秦藩這般豐饒,大燕難免會有糧米過甚之憂。”
呂嘉自然不敢和林如海對着幹,聞言後笑呵呵道:“元輔高瞻遠矚,的确不能不防此事。不過說到底,這也是盛世的煩惱呐!”
李肅卻又道:“元輔,何止糧米過甚……德林号以不到市面價錢六成的價格,将布帛賣遍諸省。再加上糧米價錢連連下跌,多少靠男耕女織過活的人家,今年日子突然過的艱難起來。這還隻是剛開始,若長此以往下去,怕是要出變故的……”
林如海微笑道:“伯遜,這個的确有些過早了……大旱之年才過去兩年,即便有兩年時間休養生息,百姓日子過的其實仍十分艱難,吃不飽飯忍饑者,衣不蔽體者,仍占多數。所以此策,就目前來看還是好的。
何時大燕元氣恢複八成,再慮此事。當然,伯遜可以提前思量對策。”
李肅應道:“元輔所言甚是。”頓了頓又問道:“元輔,秦王殿下還京後,朝局是否會有大的變動?”
此言一出,周遭一些臣子,都側目看了過來。
林如海面色淡淡,道:“變不變動,自有秦王抉擇。”
李肅面色凝重,緩緩道:“元輔,秦王殿下以不流血之勢,将開海變成國策。如今看來,的确是名動千古之功。但仆以為,殿下最大之功,便是将朝政悉數托付于元輔,并未以舉國之力去開海。這才使得二年光景下,大燕休養生息,漸漸恢複了元氣。如今殿下還京,若是以為時機到了,想以舉國之力開海,仆以為,是禍非福。”
見林如海目色深沉的看着他,李肅抱拳道:“元輔,仆以甘肅布政使而入京,二年内升至軍機閣臣,此等恩遇,百世罕見。若想做官得榮華富貴,仆隻需事事趨奉元輔即可。但若如此,乃佞幸,非忠良。也愧對元輔簡拔之恩。所以……”
不等他說完,林如海就擺手笑道:“伯遜不需多言這些,提你入閣,是因為你的才幹和忠直。老夫又非權臣,難道會選一些應聲蟲入閣,做個一言堂不成?
隻是,往後這些話,你可直接上書秦王,有甚麼說不得的?
不要都指望老夫,最多再三年,老夫也該去位了……”
“元輔!!”
聽聞此言,不管是曹叡、李肅,還是呂嘉等,無不動容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