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第3頁)

  然而賈薔,似乎仍不大滿意……

  三年以來,他第一次又對政務開了口,自然讓以于萬洲為首的軍機閣臣們,以及文武百官十分震動:

  “任何時候,隻要中樞有了自矜和怠慢的心思,認為眼下的局勢已經是最好的,或者為了所謂的穩定,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麼就一定是走下坡路,滋生腐敗,縱容毒瘤悄無聲息侵蝕皇朝根基的開始!”

  “天下吃皇糧的官員和吏員加起來已逾百萬,今後隻會越來越多,但凡綱紀王法松弛一點,下面産生的問題必然多的驚世駭俗!”

  “不止是操弄權柄,以權謀私貪腐敗壞者,市面上的青皮惡霸有沒有?為富不仁仗勢欺人的豪富鄉紳多不多?青樓、賭坊、當鋪、車、船、店、腳、牙,涉黑欺民的事有沒有?”

  “朕相信,一定會有,而且絕不在少數!”

  “有一事,朕要提一提。這些年來,便是市井三歲頑童亦知曉了格物科學之重要。不少激進的官員,甚至上書于朕,請求朝廷廢黜科舉制度,至少不要再考八股經義文章了,全部換成格物科學之道。朕沒有答應,因為朕堅持認為,科舉可以改革,可以增設格物科學分類,但不能盡數廢黜經義,為何?”

  “因為四書五經,是教人知禮,教人仁義道德,也是教人向善明悟忠義大道的!”

  “朕從來認為,若民間風氣不正,世間道德敗壞,那麼即使能強盛一時,也終難逃自我毀滅之路!”

  “吾皇聖明!”

  百官虔誠跪拜。

  聖天子三年不開口,開口便事關民生之重,他們心中萬分敬服。

  于萬洲出列躬身道:“聖上金玉之言,臣等領受。其實這些時日,臣于軍機處,也曾對諸位同僚談及此事。過往因交通往返不便,大燕疆域過于遼闊,所以許多事沒甚好法子。便是民間也有諺語,道強龍難壓地頭蛇。但如今南北火車已通,萬裡之遙也成坦途,再提甚麼天高皇帝遠,就說不過去了。”

  賈薔聞言,滿意笑道:“愛卿辦事,朕是信得過的。是啊,南北鐵路已經開通,便是長江天塹,也将以鋼鐵之橋鋪成通途!且從今往後,無數鐵路将會勾通大燕每個省,乃至各大道、府。千裡之遙,一日既至。既然如此,那麼不止京裡的禦史、刑部的官員、大理寺的官員,便是諸軍機閣臣、六部堂官,都可常去下面走走看看,視察一二。不體察民情,怎知民生之苦呢?”

  于萬洲笑道:“就怕會叨擾地方啊。京官還是窮,一旦出去了……”

  賈薔聞言哈哈笑道:“于愛卿倒是敢說真話,不過大理寺和禦史台不就是監察百官用的麼?如果監察不利,那說明大理寺和禦史台有問題,存在漏洞。既然有疏漏,就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實在不行,還有繡衣衛在……”

  于萬洲忙道:“聖上所言甚是,不過還不必出動繡衣衛。唯有遭遇危及國朝安危之時,方可出動繡衣衛。其實早在元武三年起,朝廷就受聖上之旨意,不斷往外派遣禦史官員。隻是因為大燕着實廣闊,言官自京城出發,還未至地方,消息早就傳了過去,意義也就不大了。如今卻是不同,當有奇效。”

  賈薔聞言呵呵一笑,道:“好,且聽愛卿的。朕也相信,朝廷諸部堂間通力合作,必能解決此難。不過,朕且再最後啰嗦幾句。以朕之見,朝廷可不定期的往各省、府派遣巡查小組,小組又可分明暗兩隊。明者,聽取民聲控訴。但很顯然,許多百姓礙于兇威,未必敢出面,所以還要有暗隊,暗中巡查。

  朕于政務一道,并不擅長,能提出的建議,也就這麼多了。餘下的,都要靠朝廷上的諸臣工們,以不世之才,愛民之心,來不斷的完善。

  朕的先生曾與朕言,于愛卿乃不世出之奇才,若将青史上所有名相排個序列,他相信于愛卿可排前三……”

  此言一出,殿内無論皇子還是文武官員,無不嘩然一片。

  這個贊譽,着實有些太過驚人。

  而且,若隻出自林如海之口,也就罷了,誰都知道,于萬洲當年能從藩土直接調入京中為官,三年後直入軍機,有林如海的力薦。

  可賈薔當着滿朝文武這般說,顯然已是認可了這種說法。

  隻是,于萬洲這些年雖然做的不錯,尤其是在接任突然離世的張潮留下的重擔,擔任元輔前,就已經以超強的手腕,強勢推動義務兵役制,使得大燕每年從本土上往藩土、外省固定輸出上百萬的義務兵。

  這些義務兵最大的作用,就是成立生産建設兵團,開發藩土、外省的沃土,使得朝廷對四大藩土和諸外省的開發大大加快。

  這可并不是簡單的差事,不是隻要将人送出去就完事,這個過程中牽扯到方方面面無數條線,雜亂如麻。

  然而于萬洲卻能以沉穩堅決的手段,将各方面理清理順,一舉抵定了全民義務兵役制的妥善運行。

  但是……

  這個評價是不是仍舊太高了些?

  就治政功績而言,便不提林如海,韓琮、張潮、李肅等,也都不在于萬洲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