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大山之巅,易書元也看向了那一支繞着山道過來的欽差隊伍,從他眼中望去,能見到天子紫氣相随,整個隊伍過來就好似一股明銳的氣息,破入災禍之地的陰霾之中。
這一刻,易書元心中産生一種明悟,恍若看到兩股氣數相争……
……
這種嚴峻的情況,李謙自然不可能有什麼欽差享樂的活動,來之前他已經有了預案,來之後通過細心觀察再加以調整。
整個嶺東赈災的中樞當然是在登州,而欽差臨時官邸,選在相對地勢較高,災情也在登州相對輕一些的通界縣。
一般以這種名稱為縣名,自然也有道路樞紐的意義。
有了後方以宰輔為首的官員幫忙調配,又有皇帝的支持,沒有掣肘的李謙當然可以施展拳腳。
除了統管各處災區官員之外,李謙主導的赈災一共就三招。
第一為施:設立粥棚,但限于糧食還遠遠不足的問題,這隻能保證人餓不死。
第二為募:大量招募勞力,以工代赈,保證勞工吃飽,并且能帶回米面作為酬勞。
第三為工:勘查地貌劃定線路,集合一切力量,疏浚河道,鑿渠引流等等,期間也包括救助被困災民,搭建臨時安置災民的住所。
這三招看似簡單,實則隻要落實到位,效果立竿見影,真正難的是在這樣的災情下的管理。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還需要方方面面的統籌努力,比如對大夫的需求,對藥草的需求,對工具的需求等等……
李謙本就是工部官員,又是最懂水務的,他根本不可能安心待在官邸,所以各處測繪和開鑿疏通工作很多時候都有他的身影。
接下來的半月時間裡,汛情依然有随時爆發的可能。
因為連日來依舊時不時就會下雨,水情十分不穩定。
但好消息是,治水的工作在最初的混亂之後,逐漸步入正軌,變得有條不紊。
大通河之流某處河道,此刻一群光着膀子的人前有人牽繩好似拔河,後面的人則泡在水中,立柱一起扛木。
每個人身上都綁着繩索,兩側還有人準備接應。
“一二三……”“一二三……”
楚航同樣赤膊,和一群登州漢子擠在一起,扛着一根木頭作為撬棍,已經有些破音的嗓子再次大吼。
“把吃奶的力氣都給我使出來,一二三——”
這裡不但是水流的關鍵通路,兩邊地勢隆起也是小山脈的交彙之處,另外鑿渠在眼下的情況下根本不現實。
楚航帶着隊伍,用的辦法就是先搬再疏導。
衆人肌肉緊繃,個個漲紅了臉,腳下泥地略微打滑,但沒有人喊累喊苦,這是在救自己的家鄉!
“咣當……”
前頭一個粗木被抽出,後方也被撬動,這堆擁堵了河道又難以被快速搬走的堆積物終于松動。
“快躲開——”
有人大喊着,人們紛紛往兩側躲,遠一些的人則奮力拽繩索,把同伴拽上不屬于河道的位置。
“轟隆……”一聲,大片阻擋的雜物被大水的水流沖散,後方的水流也加快了流速。
“通了!這裡也通了!”“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