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城外,重新變得水流充沛的大通河畔,一艘艘大船停靠在這裡。
這些船全都是從兆州港開來的,正是當初譚元裳親自帶來的船隊,隻不過當初帶着藥品抗完瘟疫之後,譚元裳是回去了,但因為大通河水位的問題,這些大船就一直留在了兆州港。
如今這些船要通過水路繞行的方式回承天府了,而招楚航進京的聖旨也在幾天前到達,今日正好乘着這些大船回京,也在路途上舒服一回。
不過此刻的登州港可不隻有商船和楚航,還有數不清的登州百姓和官差,更有不少臨近縣的百姓自發前來。
雖然隻是短短一年時間,但嶺東百姓經曆了太多,跟随楚航的嶺東漢子們也見證了太多。
楚航要登船,已經到了需要官差“護送”的地步,人人都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别。
“楚大人,您一定要回登州啊!”“楚大人别忘了登州的父老啊!”
“還有我們耘州!”“兆州也有人在這呢!”
“楚大人,這是自家雞下的蛋,您帶着……”
一個個父老鄉親紛紛來送别,當初李謙走的時候也有百姓送别,但當時嶺東還沒脫離困境,而此刻楚航離開,百姓已經将碼頭圍得水洩不通。
“楚大人,咱們一起通過河道——”“楚大人,咱們挖過水渠——”
楚航一邊走一邊同人問候,眼中已經熱淚盈眶。
有漢子沒怎麼叫,但當楚航視線掃來,很多人都拍拍自己右肩,一起扛過重擔,一起拉過纖……
等楚航上了船,還有百姓不斷呼喊。
“楚大人,您一定要再來登州當官啊——”“來我們耘州——”
“嶺東不分家,來哪都一樣!”
楚航已經說不出話來,這就是他當官的意義,面對此情此景,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他站在船上,向着登州和少量外州百姓躬身拱手,也向着新到任的登州知州拱手。
新到任的登州知州也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官員,此時也面對楚航恭敬行禮,心中也深受感觸,為官者當如是!
……
易書元則有了相對的悠閑時間,終于得空回歸自己的愛好,能夠說書了。
說的是什麼書呢?自然是發生在嶺東大地上,又牽扯到整個大庸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說書的過程中,還有受過易書元治療而康複的人來捧場,也被其中一些人認出來過,鬧出了一些趣事。
不過易書元對自己說書的實力還是十分有自信的,也不出易書元所料,《治災記》中包含治水、抗疫、滅蝗、抗旱等篇章。
而每一個篇章都前後相關,除了朝廷的種種作為,除了嶺東人民萬衆一心的抗災過程,更有神話故事串聯其中。
治水篇之前是惡蛟興風作浪,治水和抗疫篇中間有天神斬龍,滅蝗篇有衆俠除蝗妖,抗旱篇有天師斬旱魃……
此書由易書元之口說出,很快在嶺東大地上傳播開來,這就是嶺東人經曆過的事情,書中很多可歌可泣的情節也讓不少嶺東人深有感觸。
耘州城内一家酒樓的一樓處,易書元一陣口若懸河之後,各種風雨天象已經被他模拟得惟妙惟肖。
“因為我朝上下萬衆一心,嶺東萬民衆志成城,人道之勢令那旱魃動彈不得,正如當初嶺東司馬在河道上提着纖繩所喊,人定勝天!”
易書元的旁白之音此刻也顯得浩蕩。
“隻聽那老天師怒喝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