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第9頁)

  皇帝也反應了過來,多看了易阿寶那邊幾眼。

  “其實我對你的事也略知一二,易氏家風優良,若有心報國,可以多參加幾次科舉的!”

  “晚輩記下了!”

  易阿寶隻好這麼回答一句,但他不知道的是,這位老人這句話的分量其實遠比他想象的重很多。

  易書元看了過來,見此,皇帝笑了笑,也不再多言,總有種當着人家長輩面拐孩子的感覺,哪怕這孩子應該是差不多而立之年了。

  廳内繼續聊天說事,不再多言後輩科舉。

  ……

  在阿寶眼中,很多事,或許是怕自己爺爺擔心,所以伯爺爺回來并不多言。

  但阿寶清楚,伯爺爺在外定然不是隻當一個平平無奇的說書人,當年那封信就是最好的說明之一。

  如今哪怕隻聽隻言片語也能管中窺豹,阿寶也能聯想出一些驚心動魄的過程。

  也是在客廳聊天過程中,易阿寶也了解來來客的身份,那個誇贊過他的貴氣之人姓譚,據說是與京城譚氏沾親帶故。

  那個身份明顯更高的老人自稱工無頁,是個久居家中難得出門的人,所以對此番出遊也格外珍惜。

  至于章良喜和譚家後輩則和易阿寶一樣極少說話。

  總之,來客身份都不簡單,也更印證了易阿寶的猜想,伯爺爺一個普通的說書人,如何能認識這麼多大人物呢,那個龍飛揚又是誰呢?

  客廳中聊的也不隻是易書元的一些事,更是偶爾涉及到一些天下事,乃至朝廷的政令,有些言語在易阿寶聽來甚至有些大逆不道,忍不住暗暗咋舌,至于插嘴說話就更不敢了。

  實際上,除了譚元裳會插嘴說幾句外,更多的時候是那個老人和易書元在說。

  廚房那邊忙得熱火朝天,香味已經漸漸飄了過來……

  “唉,縱觀承興三十年,文治如何且不說,武功方面,還是有頗多遺憾啊……”

  皇帝感慨不已,易書元仿佛明白皇帝在說什麼,隻是笑歎一句。

  “時也命也!”

  雄心壯志整頓山河,例舉種種政令和軍改,除了鞏固國門,皇帝未嘗沒有北伐之志。

  長風湖産糧平原消失大半,打亂的不隻是皇帝心中的大計,也影響方方面面。

  其後一口氣還沒緩過來,嶺東連番大災,朝廷可謂是舉國之力救援,其中艱辛可不隻是楚航和李謙在嶺東救災時遇上的事那麼簡單。

  正所謂牽一發動全身,涉及全國民生,甚至也涉及邊關防務,那會也是大庸最危險的時刻,老都督鄒介在邊關嚴陣以待。

  長風湖和嶺東的那一口氣很多年才緩過來,随後又有諸多政務變數,慢慢治理慢慢整頓,漸漸理順一切……

  但一眨眼,皇帝自己也老了,這些年愈發感覺精力不濟,身體也每況愈下。

  “嘿,總有種感覺,還沒做多少事呢,時間就不多了……”

  皇帝說着自嘲一笑,這一句話近乎喃喃自語,易書元也笑了。

  “這做得事可是不少咯!”

  “不少了?”

  皇帝擡頭看向易書元,後者收斂笑容,平靜但認真地看着皇帝,點了點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