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第4頁)

  “好個狗官關新瑞,死到臨頭厲鬼讨債還要狡辯,但蒼天有眼,前有義士捕頭冒死闡明罪惡,此刻又有高人在側,豈容他逍遙法外!”

  周圍的人聽得是義憤填膺與書共情,那說書先生也算是十分了得,講述起來聲情并茂,引得衆人喝彩。

  易書元也站在人群聽衆之中,待到書文到了高潮之處,聽衆無有不激動者!乃是狗官被厲鬼索命,江湖惡徒死于亂箭之中,而似乎是受此影響,畫龍山龍吟聲起這書到了此刻也便結束了,正是易書元所著的《龍鱗變》。

  而說書的先生,顯然是在别處聽過正版并将之抄錄學習,以此書文好讨生活,更是在此刻讨得滿堂彩。

  在這書文中發生過的地方,最近一陣子講《龍鱗變》的說書人可是不少,但是能講得這麼好也不算多。

  此刻人人喝彩,易書元也是用折扇拍打手掌以表認可。

  說書人此刻用手帕擦着汗,再手持折扇遞向周圍人群。

  不過看到這一幕,剛剛聽書的許多人都散去了,但給錢的人也還是有的,這會還留着的多半是要給點錢的,幾個銅子幾個銅子地往扇子上面放。

  一人放錢,說書先生就會道一聲謝。

  到了一個牽着孩童手的男子面前,男子從懷中摸出幾個當五大錢放到折扇上,讓說書先生都覺得扇子微微一沉,帶着笑容對男子點頭緻謝。

  “多謝多謝!”

  男子給完錢又将孩子抱起,卻聽孩童帶着天真地問了一句。

  “爹爹,書中說的那個義士捕頭是你麼?”

  當初在做那件事之前,鐘行溫自覺很可能是九死一生,根本不敢完全告知家人,回來之後早已辭去捕頭帶着妻兒去鄉下過日子。

  最近《龍鱗變》的故事深入人心,也有鄉人在縣城聽過故事回去說,也傳到了鐘行溫耳中,今日帶着孩子進城趕集,倒是正巧陪碰上講這書的人。

  故事是真的故事,但說書人講的其實不是原版《龍鱗變》,至少不是易書元的原版。

  實際上易書元在這書中略有改動,比如海玉縣就是海濱一大縣,那縣令狗官則是以“關氏”或者“關大人”代稱。

  鐘行溫和薛元也沒有全名,全書以薛道長和鐘捕頭代稱。

  隻不過顯然還是有不少有心人的,再加上當初京城那件事滿城百姓都議論,所以就有後來的一些說書先生把《龍鱗變》給“補正”了。

  也就有了今日的版本。

  聽到孩童的聲音,那說書先生心頭一驚,下意識看向面前抱着孩童的男子,卻見對方面容天庭飽滿棱角分明,平靜地眼神深處好似藏着風雨。好似旁邊也有人聽到了孩童的聲音,這才有本地居民看着鐘行溫驚呼出聲。

  “鐘捕頭?真的是您啊!”“哎哎,大家夥快看,這就是鐘捕頭啊!”

  “鐘捕頭,您怎麼就辭官離開了啊?”“鐘捕頭,得有快半年沒見您了,您現在在哪啊,日子可好啊?”

  一聲聲問候傳來,本地百姓和來此的一些遊人也紛紛聚集過來,甚至将說書先生擠到一旁。

  或許在鐘行溫當差的那些年,他在海玉縣百姓心中未必有多強存在感,但或許是最近聽多了《龍鱗變》,如今鐘捕頭這存在感忽然就強烈了起來。

  鐘行溫皺起眉頭,多少有些尴尬,隻得向着人群拱手之後抱着孩子匆匆離去。

  那說書先生端着折扇看着那邊抱着孩子離去的漢子,忍不住就多看了幾眼,心中受到了一些沖擊。

  這還是他說書這麼久以來,第一次遇上“書中人”呢。

  書中故事肯定有誇張的成分,但能如此精彩,至少也有幾分真吧?

  說書先生一時出神沒有端平折扇,扇子一傾斜,上頭的銅錢就紛紛欲要滑落,卻在此刻被一隻手托住了扇子一端。

  等說書先生反應過來的時候,趕忙護住扇子的同時向着面前人緻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