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第10頁)

  不過當老僧和幾人來了之後,也無人敢多問,也隻是有僧人香客在小聲議論,直至衆人消失在後院僧房處。——大秋寺後方有一小峰尚有禅亭一座,衆人也正好延階上去坐于亭中,煮上清茶配以素點心就是相叙最好的場合。

  雖然是因為雪天的事情而來,但到了大秋寺,聊龍族修行反而少,聊此地近況反而多。

  “晏地九分天下,到如今形成相對平衡的格局,是這片土地上各方掣肘的結果。”

  無法和尚這麼說着,一邊的雪天則殷勤地為坐着的幾人倒茶,當然也不會落下灰勉,而他自己則是站着。

  易書元略微掐指一算,心中便也明晰一些事。

  “或許也少不了大庸的暗中使力吧。”

  無法和尚點了點頭。

  “自然是有的,安國立國前幾年,大庸禮部官員也曾多次到訪,甚至來過大秋易書元甚至能覺出其中最大的推手便是以俞子業為首的一些官員,不欲晏地過亂,亦不樂見晏地一統,如今這樣剛剛好,也能互通商貿。

  至于國土,大庸的國土已經夠大了,大到某種程度上已經造成了很大負擔,得到草原除了牛羊牲畜和馬匹,其他的很多都得靠南方往北輸送。

  草原和西北諸地最大的好處不是一些特産,而是當年一舉瓦解草原諸部對草原南方大庸東方晏地的掠奪和侵吞威脅,以後也是巨大屏障。

  所以俞子業等官員認為晏地不能亂了,九國之存足以用國際商貿互惠的方式,養活大庸西北幾大都護府且有盈餘。

  這便是大庸定邊奇策,或許這也是庸邵元年間,幽宗自認的大功績之一。

  當然幽宗項儀這功績主要體現在,最終手下留情沒有推翻廣大官僚都贊同的決策,而不是迎合自己派兵伐大晏的想法。

  但不論如何,即便是如今的狀況也比完全的混亂要好得多,至于以後會如何,誰知道呢。

  “這麼說和尚你現在地位不低啊,大秋寺也是安國第一寺,皇室都來聽你的意見?”

  灰勉笑着這麼問一句,老和尚還沒回答,雪天就已經開口了。

  “而如今的安國統轄原本大晏的一州半之地,總計十三府,也是如今的十三州,無人不知大秋寺,故晏九國中,凡是有些學問見識的,都不會不知道大秋寺的名頭的。”

  雪天說的一州半十三府和大庸的可不一樣,原本大晏的州界和大庸定義的州界就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大庸的州要大很多,所以州的數量也少得多,可能州内一府的界定才和大庸的一州差不多。

  而如今的晏地九國,為了讓自己所轄之地聽起來多些,無不仿照大庸,改府縣制為州縣制,隻有京師等少數地方去除一些縣,改原本府城為京城。

  老和尚也是微微一笑。

  “蓋天下為帝王者,望民心所歸則重禮儀知廉恥,貧僧能說上幾句話,若是利欲迷心,貧僧于他們眼中也不過是個老和尚罷了。”

  “說的也是。”

  易書元笑着說了一句,齊仲斌在一旁若有所思,想起了此前庸幽宗的荒唐。雪天時不時偷偷看一眼敖珀,但後者始終平靜,時不時才會喝一口茶,話都很少講。

  在大秋寺,易書元等人和無法和尚聊了很多,不少事也算有趣,更多事令人唏噓。

  很久以前,大庸人仰慕大晏,之後許多年間,兩地心态發生變化,晏地優越感尚存,庸人已經祛媚,兩地互有敵意。

  而如今,晏地九國,多有從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仰慕大庸的風氣,言大庸而論上國者不在少數。

  真就風水輪流轉!大秋寺方丈親自出寺遠迎貴客消息也很快傳到了山外道興府中,也即京城之内,安國皇帝得聞此事,第二天專門派人前來大秋寺,想要看看這貴客是何方神聖,甚至想要把貴客請來皇宮。

  皇帝派近侍太監前來,大秋寺的僧人自然是不敢阻攔,不過一直到了大秋寺後院各處,最後終于來到了山峰上的那個禅亭。

  隻是太監看到的隻是空無一人的亭子罷了。

  “公公,貧僧早就說了,方丈大師和幾位施主不在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