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第10頁)

  晚上七點。

  夜色深沉。

  巍峨的鋼鐵堡壘旁邊,一輛重型卡車穩穩停下。

  和從車上跳下的司機相比,這輛車的體積可以用偉岸這個詞來形容。然而,若是将它與身旁的鋼鐵平台以及履帶放在一起,那偉岸的身影就顯得有些渺小了。

  遠望去就如匍匐在鞋邊的一條小蟲。

  下了車的司機,用平闆操作着自動化裝卸平台,将一個個立方體的金屬塊從卡車上卸下。

  這些金屬塊都是由回收來的垃圾壓成的,規格都是長寬高各一米的立方體,密度在6~7gcm3之間不等。

  裡面有車門,有引擎蓋,還有各種各樣的金屬零件,全都被結結實實地壓在了一起,很難分辨出它們之前的樣子。

  不得不說,那些避難所的居民們真的很能幹,不止身體素質強,工作熱情也很高,幾乎把能回收的東西都給刮下來了。

  唯一的槽點就是,不能回收的東西好像也被他們塞進去了……

  不過無傷大雅。

  這些金屬塊稍後會被送進專門的加工車間,從一個模塊運轉到另一個模塊,經曆一系列的自動化生産流程,最終變成他們需要的東西。

  利用不了的廢料,在生産環節中會被自動剔除到生産線之外。

  穿着很厚的防護服,帶着安全帽的工程師一邊展開平闆電腦的柔性屏,一邊朝着站在臨時倉庫旁邊的李德走來。

  “今天的采集量一共112噸廢鋼,稍後我會把它們送進生産線上,明天就可以開始對履帶的更換作業了。”

  李德:“我們總共需要多少鋼鐵?我的意思是,那種垃圾。”

  工程師:“至少3000噸……搞不好也許是5000噸。”

  李德皺了下眉頭。

  “誤差怎麼這麼大?”

  那工程師一臉無奈說。

  “沒辦法,那些民用車輛的鋼材質量太差了,估計是為了節省成本和重量,裡面填充了大量無法回收的碳基共聚物,再加上被氧化的部分,基本上一噸廢鋼能回收出來400公斤就很樂觀了。”

  “另外我得說一句,我們需要的不隻是鋼鐵,還有稀有金屬……我不指望能在這鬼地方搞到钛或者鈾,但鎢是底線。否則我們最多再往西推進500公裡,又得抛錨一次。”

  履帶,輪毂這些都是損耗的重災區。

  像是軸承,傳動輪之類的機械結構就更不用說了,即便不像履帶損耗的那麼嚴重,定期更換也是必須的。

  其實按道理來說,那種沒泡水的地下車庫裡,廢棄車輛的回收價值還算是比較高了,回收率差不多能達到40%甚至50%。

  如果是那些暴露在荒郊野嶺或者無人公路上的廢車,回收率搞不好30%都夠嗆。

  畢竟雨水在自然條件下就是呈弱酸性的,哪怕碳酸的酸性再弱,連續兩個世紀的“酸洗”,就算材料技術再先進,也是會受到損耗的。

  而且酸洗這個比氧化更緻命,氧化好歹隻是生鏽,車架子也許會垮,但金屬元素還在那兒,并不會跑了。如果是酸洗,電離的陽離子會被雨水帶進土壤裡,那可就真找不到了。

  李德的眉頭皺的更緊了,心中仔細合計着工程師和他說的話。

  500公裡再抛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