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在高層建築的特定樓層設置二氧化碳處理裝置,通過多重複雜的化學過程将二氧化碳變成其他含碳化合物,讓該區域的空氣水平達到宜居的同時,還能産出一部分工業原料。
據說就這麼半層樓的空間,每年處理的二氧化碳便足以媲美一整座原始森林,或者一方海域的海藻。
一行人在設施内仔細尋覓,很快找到了一台已經關閉的備用熱核聚變發電機。
由于進入廢土紀元之後,人聯境内的碳排放量急劇下降,甚至跌到了工業革命之前的水準,那些碳捕集器自然也就停止工作了,為其供電的熱核聚變反應堆自然也跟着停了下來。
也正因此,二氧化碳捕集器是戰後少數幾種可以穩定回收到熱核聚變燃料棒的設施。
盧揚帶着自己的陸戰隊員,小心翼翼地将儲存着液态氦三的燃料棒拆了下來。
“搞定!”
“能量還剩多少?”
“93%”
“夠我們用很久了!”
氦三是穩定同位素,半衰期可以忽略,熱核聚變雖然沒法像冷聚變那樣随用随啟,但優點是停堆的時候幾乎不用擔心“燃料”損失。
這一點是冷聚變電池完全沒法比的。
小心将燃料棒保存在了金屬圓筒内,完成操作的陸戰隊士兵,看了周圍那些大大小小的箱子和儲存罐一眼。
“長官,這裡的東西怎麼處理?”
盧揚環視了一眼周圍。
“留在這裡好了。”
“我們的盟友應該能用上。”
……
同一時間,二十多公裡外的開拓者号,後勤科的辦公室。
坐在辦公椅上的李德,看着呈現在柔性屏中的電子表格,臉上寫滿了驚訝二字。
這是上一周的生産情況報表。
其中最亮眼的一條數據是,他們上周竟然回收了1872噸垃圾,達到了預期效率的255%!
那些藍外套們不是一般的狠,日均回收量幹到了驚人的267.4噸,每天人均采集1.3噸,簡直比那場大戰之前還要驚人!若是将這些活兒交給土著去做,能有這效率的三分之一都得笑出聲來了。
而他們額外支出的,不過是9360CR而已。
李德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果這份報告不是他的秘書親自遞給他的,他甚至都要懷疑是不是哪裡搞錯了。
他們都是機器人嗎?!
不,簡直比機器還好用!
時至今日,距離那場與軍團的大戰已經過去了有一周的時間,開拓者号上仍然彌漫着悲傷的氛圍,不少人都沉湎在失去戰友的悲痛中,士氣低落,工作效率低下。
然而這些藍外套卻不同。
他們明明承受了更多的傷亡,然而仍然沒有被困難打倒,反而将悲憤化作動力,積極樂觀地過着每一天的生活。
這究竟是一種怎樣強大的信念與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