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黎明城與曙光城的電力系統連成一體,等到可控聚變堆點燃的那一刻,更偉大的奇迹将誕生在這片火種熄滅的土壤上。
“這兒的變化還挺大。”
坐在楚光對面的九黎,恭敬說道。
“畢竟您來了這裡。”
楚光笑了笑,糾正了他的說法。
“不是我來了。”
“是我們。”
時間改變的不隻是物。
還有人。
一年前,這個身形魁梧的漢子還不叫“九黎”,而是單名一個“離”字。
為躲避嚼骨部落的戰禍,他帶着族人一路逃到了清泉市的北郊。
當時一半是抱着玩梗的心态,一半是考慮到現實的生存需要,避難所必須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廢土客們,于是楚光便給他取了個聽起來更霸氣的名字,并且讓他當了流民營地的管事兒,負責安置從别處投奔到聯盟的流民。
而九黎也沒有辜負楚光的期望,配合時任長久農莊負責人盧卡,用有限的物資将流民營地打理的井井有條,很好的平衡了不同族群之間的矛盾。
雖然小的摩擦偶爾也會出現,但一直沒出過什麼大的問題。
經過了大半年的曆練,他的身上已經沒有了最初那種好勇鬥狠的戾氣,取而代之的是沉穩。
而這也是楚光最欣賞他的地方之一。
黎明城的幸存者需要一名能夠體恤流民苦難的領袖,還需要有豐富的開荒經驗。他需要考慮聯盟整體的利益,但不能因此而忽視當地幸存者的訴求,因為團結才是聯盟能夠存在的根基。
希望鎮原來的管理層顯然是不合适的,無論是曾經擔任鎮長的武成義還是負責倉庫的楊铎,都更适合執行具體的工作。
至于空降到西洲市的馬班,他的上任有臨危受命的性質,更多負責的是對希望鎮的接管。
至于建設方面的工作,經驗還是有所欠缺。
而他本人在工作報告中也明确表示了力不從心,面對近三萬需要安置的幸存者感到了棘手。
楚光打算将他調回曙光城,接替九黎的工作,擔任流民營地的負責人,作為第三座幸存者聚居地的人才儲備。
看着坐在對面的九黎,楚光認真囑咐道。
“……你需要鞏固我們和與當地幸存者之間的關系,我對你的要求隻有一個,就是一碗水端平。”
“聯盟的法律如何規定,就如何執行。”
九黎神色肅穆,鄭重說道。
“是!大人。”
……
列車到站。
和曙光城不同的是,黎明城的車站隻有一塊立着的木闆作為站牌。
除了堆放物資的料堆,周圍到處都是雨水揉碎的泥土,和未完全拆除的混凝土碎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