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第10頁)

  作為聯盟的首府,同時也是這片廢土上升起的第一抹希望,曙光城一直是聯盟發展的重點。

  尤其是年前楚光大手一揮,在經濟工作會議朝着基建領域灑出了足足9億銀币。

  在這筆龐大預算的刺激下,給這座聚居地帶來的變化幾乎是立竿見影。

  不但街道變得更加寬闊整潔,通勤更加方便,人們的生活也肉眼可見的寬裕了起來。

  除了已經過上好日子的人之外,才加入聯盟不久的居民以及身份還是“被監管者”的流民也沒有被落下。

  東郊的一千棟預制闆公寓也完成了所有工期,四萬多戶符合安置條件的居民已經順利入住。

  截至目前為止,曙光城的登記常住人口已經從早些時候的五萬人躍升至十萬人!

  而更讓人欣慰的是衛生部提供的新生人口登記數據——繼落霞行省的戰争結束之後,一場來勢不小的嬰兒潮正在醞釀中。

  雖然這給聯盟當前有限的醫療、教育資源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但積極的一面卻是極大改善了當前人口結構。

  聯盟的幸存者們正在走向新的生活,雖然這片土地上的災難遠遠沒有結束,但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信心。

  因為他們的管理者确實兌現了他在凱旋儀式上,向聯盟居民們做出的慷慨激昂的承諾——

  讓美好的品質在聯盟的社會中脫穎而出。

  勤勞的人絕不會成為傻子,隻要積極地學習、工作和生活,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就一定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黎明城的也是一樣。

  這裡的變化僅次于曙光城。

  原先隻有一塊木牌的火車站,如今已經變成了混凝土修築的車站大廳。

  從工業區到物流中心是六車道的公路,曾經住在鐵皮房裡修排水設施的工人們如今已經搬進了帶電梯的樓房,原來叮叮咣咣的小作坊也都變成了占地數十乃至上百畝的大型廠房。

  客觀來講,這裡的發展度和居民生活水平雖然比不上曙光城,但“電氣化程度”和“城市化率”卻比曙光城和巨石城加起來還高。

  畢竟聯盟唯一一座城市級的聚變堆就坐落在這裡,這兒的電力資源甚至連運輸成本都沒多少。

  由于丘陵多于平原,當地居民大多都住在容積率較高的樓房,因此電梯幾乎是标配。

  曙光城的那種三四層高、隻住一戶或者兩戶人的獨棟小屋,在黎明城這邊反而看不到。

  因為有大量現成的地基可以用,黎明城當局幹脆将新住房都蓋在了西洲市原來的廢棄建築上。

  繁榮紀元時代修建的住房雖然大多已經無法使用,但地基卻出人意料的完整,而且質量好的驚人!直接在原來地基的基礎上再蓋一棟使用年限五十年的樓房問題完全不大!

  甚至搞不好新蓋的樓房到了報廢年限,埋在地下的那一截都還是好好的。

  考慮聯盟當前基建水平與繁榮紀元的代差至少在一個世紀以上,這種事情完全有可能。

  再加上西洲市在繁榮紀元屬于人口密度較低的宜居型城市,建築樓層普遍不高,拆除難度也不如清泉市那麼大,混凝土垃圾還能通過理想集團提供的技術進行回收,在黎明城蓋一棟二十層高樓的成本會比在其他地方低很多。

  目前黎明城登記在冊的常駐人口已經從八萬增長到了十一萬,而這幾乎就是這座聚居地全部的人口。

  畢竟這裡是聯盟的工業重鎮,商業方面并不如南邊的曙光城繁榮,大多數人來這兒都是找工作的。

  隻要工作就需要納稅,納稅便需要登記,因此這兒的“黑戶”理論上也是全聯盟最少的。

  除了直接關乎民生的住房和産業之外,黎明城的另一大基建項目便是西洲湖東北岸的水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