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沖着這幫狗東西翻了個白眼,老娜罵罵咧咧了一聲,扛着老王朝着存檔點的方向走去。
這些天的日常基本是如此。
接任務去樹林裡清怪,交了任務去海灘邊上喝酒,不等天黑就把這家夥擡回存檔點,然後去論壇上灌水吹牛。
穩定的就像上班。
因為日子過得太舒坦,若是不仔細去想,他甚至都沒注意到,自從燃燒兵團的弟兄們出征婆羅行省,居然已經快過去兩個月了。
而這兩個月的時間裡,雖然他的日常沒什麼大的變化,但薯條港的變化卻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
原先擠在聚居地東邊的那片窩棚,已經變成了一排排錯落有緻的帶小獨院的木屋。
挂在屋門口的木架子上也不再隻是魚幹、毛皮或者衣服,還有一些爬着翠綠色的蔓藤,上面挂着些花花綠綠的蔬果。
聯盟生物研究所擴大了在當地的業務範圍,不隻是搜集關于該地區母巢活動的線索,還包括培育适宜該地區環境的高産作物種子。
比如西瓜、葡萄、西紅柿等等。
不少月族姑娘們也因此多了一份收入,隻要從陳雨桐那兒領一份種子回家種在家門口,定期記錄生長情況并報告給生物研究所,就能從後者那兒領到一份額外的錢。
當然,還要防止海鷗或者其他鳥兒偷吃。
這些新移民們的勤勞連力量系的牲口們都不禁汗顔,玩家們還是頭一回見到和他們一樣能卷的人。
這些NPC們雖然沒有玩家一樣強悍的體魄,也沒有珊瑚城幸存者們豐富的經驗和學識,但卻有着一人打三份工的天賦。
一些體力好的年輕姑娘們白天在毛皮廠處理皮毛,下了班又去酒吧當服務生端茶倒水洗盤子,家裡還養着生物研究所托付照料的實驗作物,有空的時候還接一些洗衣服、收拾垃圾以及采集牡蛎的零活兒。
聯盟的法律雖然嚴格限制了每一名員工的工作時間,但并沒有限制一個人最多打幾份工。
閑下來享受一會兒人生似乎會讓她們産生某種罪惡感。
用來自珊瑚城的幸存者們的評價來說,她們恨不得将一年的工作趕在頭幾月做完,剩下幾個月好去幹明年的活兒。
不過也正是這份勤勞,而且無意識效仿着管理者的玩家們心中“養成”的念頭多過“剝削”的念頭,這些可憐人們隻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便過上了婆羅行省的月族人同胞們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除了居民區的變化之外,其他區域的變化也不小。
比如原先胡亂紮堆在聚居地裡的鋸木廠和處理獵物的屠宰場,全都統一搬到了之前帝國士兵和水生變種人登陸的那片海灘。
也就是薯條港西邊的那片新區域。
自從等一衆生活職業玩家将小作坊們都搬去了那兒,整個薯條港的空氣都小清新了許多。
居民區再也沒有飛揚的木屑和動物纖維,連帶着海灘上的油膩腥味兒也跟着少了不少。
根據薯條港市政廳的規劃,以後那片小工廠和作坊紮堆的新區,就是這座聚居地的“工業區”了。
雖然薯條港不适合發展重工業,但若是說這兒一點工業的影子也沒有,那未免也太極端了點。
綜合考慮原材料價格、産品附加值以及運輸損耗和設施的運維成本,一些諸如食鹽精煉廠、制糖廠、釀酒廠、木材處理廠、食品加工廠之類的輕工業設施在這兒還是有經營價值的。
如果能夠将粗木頭加工成闆材再運到金加侖港去做家具,遠比直接将未經過處理的粗木頭一股腦地裝船往金加侖港運要經濟的多。
水果、獵物和魚獲也是一樣。
做成罐頭或者其他副食産品,不光能賣到金加侖港去,所有從百越海峽路過的商船都會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