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光聽說活躍在當地的生活職業玩家,還聯合來自理想城的工程師開發了一套名為“超夢”的獨特系統。
這款系統能與視網膜神經對接,将采集到的視覺信号儲存在芯片内,并通過特殊的讀取設備進行再現。
這套系統極大地降低了沉浸式虛拟現實系統影像作品以及遊戲的開發成本,以及增強了畫面的拟真效果,其意義不亞于舊時代的人們将攝像頭裝上手機。
原本制作虛拟現實遊戲以及影視作品都是專業導演的專利,而現在是個人都可以成為導演,隻要安裝一套義體設備再插個芯片就能創作屬于自己的作品。
受到這項發明的影響,《廢土OL》也算是進一步強化了“死亡回放”和“實時錄屏”功能。
而在此之前,這兩項功能主要是通過行動記錄儀上的頭戴式攝像頭完成的,操作遠不如這套“超夢”系統方便。
至于相關的法律法規監管,代表會自然會根據現實的需要進行讨論。
而在此之前,開發這套裝置的玩家們也根據《玩家手冊》中的條款做了一些限制,比如對限制級影像的流通限制,以及分級審核标準等等。
除了在文藝以及科技領域的進步之外,衛府城的幸存者們在經濟與工業領域也取得了相當不俗的進展。
一棟棟幹淨整齊的建築就像淋過春雨的竹筍拔地而起,沿着筆直地街道延伸,而就在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
根據李錦榮的報告,已經有十七萬廢土客在這裡定居。
其中有來自巨石城和曙光城的開拓者,有遊蕩在錦川行省和躍馬行省的廢土客,甚至還有來自遙遠的雲間行省,乃至西海岸的威蘭特人,以及彷徨沼澤的定居者。
尤其是那些沼澤地的住民,他們帶來了傳承自科委會的資源勘探以及開采技術,還有從河谷行省北部拾荒者團體那兒學來的廢品回收技術。
靠着這些技術,他們從聯盟的銀行那兒獲得貸款,開辦了資源開采公司,從戰前城市的遺迹上汲取着被填埋了兩個世紀的養分,并将其轉化成工業的血液,通過鐵路輸送向聯盟的各個工業區。
除了對資源的利用,當地的幸存者們還因地制宜的利用了十峰山上的風力資源,在那高聳入雲的山上建起了一座座滾筒狀的風車。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南海聯盟北島重工的手筆,那兒的幸存者最擅長利用可持續再生能源,并且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已經将這項能力發展到了極緻。
這些由風能轉化成的電能雖然不如可控聚變堆提供的電能龐大、廉價,但對于隻有17萬人口的衛府城卻是完全夠用了。
甚至于他們還能将過剩的電力出口到奇點城,換取奇點城生産的農産品和輕工業消費品。
相比起從黎明城牽一條電線過來,這是更節約的做法。
可控聚變雖然高效,但氦三資源用一點少一點。在恢複地月航班之前,聯盟的能源還沒有富裕到可以随意揮霍的程度。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還有那沿着衛河不斷延伸的農田,以及那一座座順着公路和鐵路向周圍擴張的外延區域。
來自婆羅行省的遠征軍有不少人都選擇留在了這裡,而他們對于土地超乎尋常的熱情在某種程度上也加速了衛府城的擴張。
相較而言,那些來自巨石城的開荒者們,反而更願意住在擁擠的城市裡。
除了那些傭兵出身的家夥。
總而言之,當地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發展方式,并且同時兼顧了内在與外在的發展,将各族人民自身的優點結合在了一起。
而在楚光看來,這正是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如果時間允許,他打算在這兒多待一段時間,把那些令他感興趣的東西看完了再走。
然而眼下還有十個定居點等着他去拜訪,那些他來不及造訪的地方也隻能交給玩家們替他細細留意了。
衛府城的火車站。
告别李錦榮一行人的楚光坐在了月台旁的候車室裡。
看着窗戶外面那忙忙碌碌的人群,還有他們背後那座欣欣向榮的聚居地,楚光的臉上帶着滿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