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蓋亞星球上已經孕育出了新的文明,而太陽系的地球也重新點燃了文明的火種。
至于祂——
用蓋亞來稱呼祂确實片面了,包括雙子号艦員們發現的茵索夫之樹。
如果要讓夜十重新給祂命名,或許将其稱之為“先驅”更加合适。
那是一個曆史遠比人類更久遠的文明,兩者存在于這片宇宙中的時間間隔跨度或許得用億年或者千萬年來計數。
他們因為自身的原因,在物質與精神的取舍之間選擇了後者,并在物質與精神的繁榮都到達頂峰之後完成了文明範圍内的升維,飛升去了另外一個維度。
不——
也許不隻是另外一個維度那麼簡單。
用維度來形容他們的存在是片面的,畢竟無論低維宇宙還是高維宇宙都是這片宇宙的一部分,而他們打破的是第四面牆。
想要定義他們的存在或許得用一個全新的詞彙。
譬如“虛空”。
那是這片宇宙中所有生靈視界之外的世界,也就是“第四面牆”之外的世界。
如果把這片宇宙比作成一部電腦遊戲,那麼他們穿過的便是顯示器的屏幕。
他們在屏幕上鑽了一個小眼兒,或者開了一個大洞,總之去了另一片普朗克常數截然不同的宇宙。
不過話說回來,這麼做有任何的意義嗎?
前往另一片宇宙的他們可能都已經失去了曾經的形态,甚至連質量都不複存在,剩下的隻有一束光或者一段電磁波。
而在“視界之窗”外面的宇宙搞不好也有着自己的“世界之窗”,就像套娃一樣也存在于自己的虛空。
相對于他們曾經所在的宇宙而言,他們毫無疑問是完成了最終的升維,并見到了自己的“造物主”。
但相對于他們自己曾經那無限繁榮的存在,也未嘗不是一種坍塌。
他們從巨人變成了灰塵。
夜十無法理解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可以從祂的回答中感覺到祂從一開始便清楚一切的結局,并且遠比蝼蟻一般的自己清楚的多。
但祂并不在乎。
要問為什麼——
因為那就是他們的畢生所求。
他們燃燒了原本所在宇宙中的一切自我,并化作了宇宙之外的光芒……
“我們穿過了‘視界之窗’,找到了我們的造物主,和他打了聲招呼。”
“雖然他看不見我們,但我們都看見了他……對我們而言這就已經足夠了。”
“從那以後我們的故事便不在這片宇宙中,包括現在你看到的也不過是‘大爆炸’之後的回響。”
“至于蓋亞,茵索夫之樹的枝芽……都隻是我們留下的存在過的痕迹罷了。”
“你的同胞很聰明,他發現了答案,而我相信你也一定已經注意到了。就像我說的那樣,‘反正你們也不是沒有成功過’。”
“答案一開始就在你面前的壁畫上,那個叫朵拉的孩子念給你聽的是她能讀懂的那部分。而你此刻看到的正是她理解不了的那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