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第4頁)

  而之所以導緻了這樣的結果,主要還是因為彷徨沼澤四号地航天基地的搬遷以及恢複生産超出了預期,而環南部海域沿岸的制造業繁榮也超乎了所有人預料。

  尤其是後者。

  自打新太空電梯建立以來,死亡海岸以及百越海峽的多個定居點催生了一大批類似阿布航天的優秀航天企業。

  這些企業大多由廢土客創辦。

  雖然廢土客這個詞念起來就充滿了不靠譜的感覺,但前者在進取心與勇氣上卻絲毫不輸給避難所的居民。

  這其實不僅僅是聯盟的情況,在廢土上的大多數地區都存在着類似的規律。

  即,除去玩家之外的絕大多數避難所居民,都更傾向于成為穩定社會中的打工者而并非創業者,少有的創業者也都是前避難所管理者。

  不僅僅是因為對風險的厭惡以及長期生活在高度分工化社會中的後遺症等等,他們本身對于金錢也沒有一般人那麼大的需求,基本上能夠維持他們相對優渥的生活水準就别無所求了。

  相比之下,廢土客隻是不喜歡存錢,對銀币和Cr還是很喜歡的。

  廢土上真正缺的從來不是技術,戰前遺留的技術夠生活在廢墟上的人們消化好久。

  生活在這顆星球上的人們真正缺乏的,其實更多的是“将創造力變成文明向前動力、而非向後動力”的舞台。

  而現在,他們已經不缺乏這個舞台。

  即便是前一秒還掙紮在封建詛咒裡的婆羅人,在洗幹淨了腦袋裡那些不切實際的妄想之後,一樣有機會成為某一行業或者領域的領軍人。

  至少在“航天用途的等離子體引擎”這一細分領域中,已經沒有比阿布航天更突出的企業了。

  技術含量比它高的要麼比它貴一大截,要麼産能不足。而價格比它便宜的要麼技術差了不止一點半點,拿不到訂單産能自然也就上不去了。

  總之,這些深耕于各自細分領域的航天公司,在來自學院、避難所、企業技術的助推以及充分的競争之下,形成了一條條龐大的供應鍊網絡。

  它們就像工蜂一樣,孜孜不倦的分解着從太空電梯輸入地表的資源,并在将其加工成拉格朗日點星港所需要的中間态産物之後,通過太空電梯發射到同步軌道上,在那裡的空間港口打包裝上運輸船,最終集中發射前往拉格朗日點。

  這條東拼西湊出來的供應鍊雖然遠比不上戰前時代的全面,卻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譬如“靈活”。

  舉一個通俗且不恰當的例子,戰前時代的供應鍊就好像一台擺滿工具箱的車間,裡面光是可更換的螺絲刀頭都有上千個型号,并且分别針對了不同的應用場景。

  而新紀元的供應鍊則是一把“能用來擰螺絲的錘子”,雖然沒有上千個可更換的螺絲刀頭,甚至壓根就沒法換,但這件工具卻可以毫無違和感的對付幾百個應用場景。

  前者雖然在規模化制造上有着絕對的成本與效率優勢,不過其本身卻脆弱的像玻璃做的一摔就壞。

  而後者雖然在規模化的制造上稍有劣勢,但其本身卻有着如橡皮泥一般的韌性,就像老式的電視機一樣,原本壞掉的地方踢一腳說不定反而修好了。

  在這樣的情況,即便拉格朗日點星港的産能沒有恢複到戰前水準,能在下餃子似的造一大堆軍艦的同時順手還造一艘“緻遠号”殖民艦用用,卻獲得了整合全部生産力集中在一艘星艦身上的能力。

  也正是因此,這艘星艦無論是體積還是功能的全面,都超越了繁榮紀元時期任意一艘星艦,成為了人類文明史上新的裡程碑。

  而就在學院的“真理号”殖民艦完工的同一時間,聯盟的航天産業鍊以及太空資源開采也終于發展到了相對成熟的水準!

  除去小行星帶上的采礦站之外,聯盟還在人聯時代火星殖民地的廢墟上建立了一支百人規模的修理站與科研考察站。

  至此,楚光在黏共體會議上提出的“太陽系複興計劃”也順利地進入了第一階段的中期,人類文明收複人聯時期疆界以及重返柯伊伯帶指日可待!

  ……

  太空電梯盡頭的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