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收稻谷的農忙來了,夏曉蘭倒賣雞蛋的生意也展開的如火如荼,有人稱她是“雞蛋西施”,頂着這名聲,夏曉蘭就被有心人給盯上了!
015:被流氓盯上了!
背靠着親舅舅,夏曉蘭母女的日子過得挺滋潤。
特别是農忙來臨,農村家家搶收糧食,夏家人田裡的活兒都幹不完,還真沒有空來七井村找夏曉蘭母女的麻煩。夏曉蘭往城裡倒騰雞蛋,沒兩天生意就順手了,她說話爽利,長得又頂好看,做生意有原則,但在原則範圍裡又極大方——農機廠和肉聯廠的工人們都知道,這幾天廠外面多了個雞蛋西施,賣的雞蛋很新鮮。
開始每天跑一趟安慶縣,不過2天,她就賣了快2000個蛋。雖然每天騎着車不停的奔走在鄉下和縣城很辛苦,但她的辛苦是卓有成效的,平均一天能賺10塊左右。本錢少,又沒有人脈,夏曉蘭有一肚子賺錢的想法也隻能慢慢來,每天賺這點錢她是不嫌多,劉芬卻很滿意的。
到了晚上,夏曉蘭回到家,母女倆清點一天的收入。布兜裡的錢倒在桌上,大部分都是零散的毛票,一元的、五角的……最小的是分票,夏曉蘭發誓上輩子見過的以“分”為面值的紙币,加起來都沒有這幾天多!
劉芬将所有錢整理好,隻覺得像做夢一樣:
“錢真的有這麼好賺,别人就不知道嗎?”
劉芬的問題好啊,證明她開始思考了。
夏曉蘭就笑:“知道能賺錢,這生意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
80年代當然遍地都是機遇,可也沒有人人都變成億萬富翁。機遇來了,得有膽識,還得有運氣!就像夏曉蘭這生意,七井村肯定也有人看得眼熱,一來田裡的糧食等着人去收,他們騰不出人手,二來有人手的,必須要有夏曉蘭這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做生意本來就有賺有賠,倒賣雞蛋這種生意不僅辛苦,風險也是很大的。雞蛋賣不出去怎麼辦?雞蛋路上全摔了怎麼辦?近百元的本錢,不小心就會血本無歸。
夏曉蘭就算虧了,了不起重新來過,她曾經能混上跨國公司高管的職位,這一點點小失敗根本打擊不到她。
可對83年的農村人來說,近百元的虧本,那是大半年才能攢到的錢,說沒就沒了,家底不厚的又能經得起幾次賠本呢?
夏曉蘭将錢收起來,“雞蛋這生意再過幾天也不好做了,我不是讓舅舅幫忙收鳝魚嗎?我想拿到省城去試試。”
劉家的稻田裡,都能輕輕松松弄幾十斤泥鳅、鲫魚和黃鳝,鄉下還真不缺它們。
泥鳅做不好有股土腥味。
稻田裡養的鲫魚也就後世被捧的厲害,現在的人誰要吃它?耗油、刺多、肉少……它都排不到‘四大家魚裡,可見這玩意兒有多麼不受歡迎了。而且比喻某種時興的事物常用“過江之鲫”,想象一下鲫魚的數量有多少!
黃鳝就不一樣了,它是大補之物,不管啥時候都賣的上價。
就算眼下,也快趕上豬肉價了,不過在安慶縣也不好賣,除非拿去省城。
鲫魚泥鳅賣的便宜,夏曉蘭懶得折騰,就讓劉勇告訴下七井村的人,她除了收雞蛋,黃鳝也要收的。不過大家現在忙着收割稻谷,除了小孩子零散拿過幾斤來賣,并沒有大額的生意。她也不急,黃鳝一直能抓到10月份呢。
就算别人嫌棄的鲫魚和泥鳅,夏曉蘭也有吃法。
夏曉蘭的廚藝一般般,可她見識多呀,為了招待客戶,南北菜系她哪個沒吃過?
劉勇之前弄回家的泥鳅、鲫魚都吐幹淨了泥沙,鍋裡滴點菜油,把鲫魚小火煎到兩面金黃,加水一直小火炖。魚肉都炖爛到湯裡,也就費點功夫的事,夏曉蘭讓家裡每個人都喝魚湯。她重點照顧的就是劉芬和濤濤,劉芬瘦的像非洲難民,濤濤不多補鈣,以後身高随着劉家人就悲劇了。
泥鳅用辣椒醬燒,加點豆腐,起鍋時放點蒜苗。
劉家這夥食安排的很好,舅媽劉鳳梅對夏曉蘭是滿意極了。
不過這兩天劉芬不能陪夏曉蘭進城,母女倆在這裡住着,總不會讓劉勇兩口子下田收稻谷,劉芬也是要去幫忙的。
“你一個人去縣城,可要注意點。”
夏曉蘭出門前,劉芬也要下田割稻谷了,趁着太陽沒出來将稻谷杆割到,還得給稻谷脫粒,現在沒有機械操作,都得靠人工。
“我知道了,媽!您也别太累。”
夏曉蘭騎着自行車往縣城去,她這幾天把兩個廠子的雞蛋市場份額都快填滿了,不可能天天都有人買那麼多雞蛋。一次運400多個雞蛋,一天跑兩趟安慶縣,今天第二次來賣蛋時,在農機廠守了很久還剩一百來個雞蛋。
夏曉蘭就想換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