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第5頁)

老三夏紅兵家則是三個孩子,大女兒夏紅霞17歲,念完初二就不上學了,在家裡和她媽王金桂一起煮飯、喂雞,也是不幹重活的。夏紅霞兩個弟弟也不大,大弟弟小學還沒畢業,小弟弟則和濤濤同歲,算什麼勞動力?

唯有劉芬家,和夏大軍都是家裡的重要勞動力,劉芬是女人頂男人用,重活苦活都跑不掉。他們一家就有兩個勞動力,每次夏老太分啥東西卻分得最少。這次夏子毓考上大學,夏老太把三家人着急起來讨要生活費,明着說他們家人口少,拖累小,将來又沒兒子要成家立業,讓夏大軍多出錢——夏大軍也真夠實誠,把家底都掏光了,一個人就出了300塊。

田裡的收成都交公了,這錢是夏大軍到處打零工攢的。

劉芬想着想着,眼睛就紅了。

夏子毓要上大學,她女兒就不用出嫁了?家底都掏幹淨了,連幾床新被子和臉盆、水壺都置辦不起,又能說到啥樣的好人家。這些問題劉芬從前不敢細想,和她多年逆來順受的習慣有關系。

被李鳳梅整天耳提面命的教,劉芬就覺得不值。

夏子毓又不是沒爹沒媽,京城去上學,夏長征也才出了100多,夏紅兵更是意思意思出了100整。她要跟着夏大軍回去,繼續替夏家做牛做馬,把賺到的辛苦錢養别人的女兒,讓她自己的女兒躺在床傷快死了,卻沒錢看病?

劉芬用手背擦了一下眼淚:

“嫂子,我不回夏家。”

035:夏家的家庭會議

劉芬說不回夏家,恰好夏家也在讨論她們母女倆。

夏家十多口人,人多地多,勞動力卻少。夏家三兄弟日夜不休的修完河堤回家,等待他們的就是農忙,中間沒有休息時間,鐵打的身體也扛不住。又少了劉芬這頭幹的多吃的少的老黃牛,連幾年沒咋幹活的張翠都要下地,老三家的王金桂就不好偷懶了,夏老太和夏紅霞在家裡做飯看孩子,全家累得像死狗一樣将所有稻谷歸倉,人人都覺得今年的農忙特别難捱——夏子毓帶走了家裡的存款,夏家三兄弟修河堤賺回來的錢又給夏子毓寄了去,夏家公賬上窮的叮當響,今年的秋收夥食基本上沒有葷腥,肚子裡沒點油水,幹活也沒力氣。

好不容易谷粒歸倉,夏家總算能聚在一起開家庭會議,讨論夏曉蘭母女的事。

“大軍,你是咋想的,她們母女倆跑回劉家這麼久,農忙時候都不回來,沒把自己當夏家一份子,這日子還能過下去?”

夏老太滿臉憂愁。

夏老太有自己的人生智慧,在不同人面前,她有不同的面孔。

在疼愛的寶貝孫女夏子毓面前,她是慈祥大方的奶奶。當然,夏老太并不是一直都那麼疼夏子毓的,她是重男輕女的農村觀念,最疼的肯定是三個孫子,夏子毓是念完初中後忽然開竅了,說的每句話辦的每件事都落到夏老太心坎裡,又會念書有個大好前程,慢慢的夏老太的一顆心越來越偏,等到夏子毓确認考上大學,在夏老太心目中,連孫子也排在大孫女後面了。

在生不出兒子的二兒媳和丢人的夏曉蘭面前,她是刻薄的老虔婆。

不壓榨劉芬這樣的夏家末等人,如何建立起夏老太說一不二的權威?

在兒子面前,特别是在力氣大腦子不精明的二兒子面前,夏老太是貼心的老母親。她不是老白蓮,但她幹了什麼刻薄事兒,總能理直氣壯的說成是為夏大軍好,為整個夏家好。她那一腔慈母心喲,擔心夏大軍沒兒子送終,擔心嬌氣輕浮的夏曉蘭嫁不出去,所以才讓夏大軍對有大好前途的夏子毓好一點,讓生不出兒子的劉芬多幹點活,兩口子多為夏家奉獻一點,侄子們以後才會孝敬夏大軍兩口子——起碼夏老太在夏大軍心裡,就是這麼一個形象。

他不是不知道劉芬在家裡受的委屈。

但夏大軍自己都習慣了,也覺得劉芬忍忍就好了。

他也覺得家裡這次不送曉蘭去醫院有點過分,但家裡是真沒錢……那死丫頭也太犟了,看見好東西就想搶,自暴自棄毀了自己名聲,家裡人連說兩句都不行?

子毓越是大度,曉蘭就該拿出個道歉的态度來。

這些都是夏大軍心裡的想法,可那天夏曉蘭用剪刀抵着脖子也要離開夏家,劉芬也第一次惡狠狠撞開他,夏大軍不由懷疑,他是不是做錯了?

搶收稻谷讓夏大軍精疲力盡,谷粒歸倉後的家庭會議讓他無言以對。夏老太問他日子還能過得下去嗎,夏大軍覺得自己的面皮真是被踩到了腳下。

他生不出兒子,在農村被人嘲笑絕後。

難道在家裡連老婆孩子的主都做不了?!

“我讓她們母女回來給娘道歉。”

這個家庭會議,夏家小一輩們都不在,夏紅霞貓着身子躲在窗外面偷聽,她二叔還想讓夏曉蘭她們回來,夏紅霞氣得胸口疼。夏曉蘭憑啥那麼拽,長得就不正經,和大姐提鞋都不配,回到夏家妨礙的是自己的婚嫁問題……夏紅霞不肯承認,她嘴裡說夏曉蘭長得不正經,其實對那長相是嫉妒的。

夏大軍的話讓夏家人都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