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第9頁)

“嫂子,您這是?”

“哦,摔的!還沒告訴周誠呢,你倆可别說漏嘴。”

夏曉蘭表現的特别自然,康偉和邵光榮看起來都沒懷疑。

夏曉蘭直接帶康偉去瞧現場。

小商品市場挺雜亂,各種擺地攤的,顧客的來源特别雜,有漁民,有在外資廠上班的女工,也有來鵬城援建的建築工人。小商品市場上五花八門啥都有賣的,連鍋碗瓢盆都有,唯獨沒有裝修材料,夏曉蘭一下搞個四層小樓超過1200㎡,康偉就覺得這生意規模有點大。

不是康偉沒見識,除了百貨大樓,哪裡去找這麼大的零售店?

現在沒有超市,沒有賣場,一般人家的房子就五六十平方米,四層樓加起來超過1200㎡,可以提供給20幾家人居住。對,不是20幾個人,是20多戶人家!這麼大個地方,怪不得夏曉蘭要拉人入夥。康偉倒騰香煙每個月過手的錢肯定比夏曉蘭的服裝生意多,但他這東西是異地倒賣賺差價,根本不用有實體店。

頂天就在火車站租個房當倉庫,4層樓的店,康偉也不曉得要咋弄。

夏曉蘭拉他坐下來是談正事兒,七月下旬悶熱的厲害,四樓上擺了一張大木桌,幾把凳子,放了一堆紙。樓房裡是通電的,臨時擺了兩個風扇,嘎吱嘎吱搖頭,拼命制造着流動風……其實也沒啥用,因為空氣就是熱的,帶動起來的就是熱風。

康偉和邵光榮不一會兒就熱的滿身是汗。

生意是夏曉蘭、白珍珠還有康偉3人合夥的,旁聽的可不隻有邵光榮,還有劉勇。

劉勇好歹是幹過裝修的,機緣巧合之下,連招待所這種總價上百萬的單也接了,他有經驗知道要用到哪些具體的裝修材料。

夏曉蘭指指桌上的紙筆:

“今天是開會讨論,每個人有意見都可以提出來,咱們當衆探讨。首先我們要确定店裡該賣什麼!”

賣什麼?

康偉想到自家的裝修,都說電器緊俏,其實電器并不是最難買的。

難買的是牆漆。

國内流行的還是刮大白,是刷油性漆,像劉勇給他家裝修用的乳膠漆,可以調顔色的那種,因為此前沒有市場,國内根本沒有廠家生産。康偉托關系才買到了一些日本産的乳膠漆。

“乳膠漆,還有牆紙,這兩個必須有。”

白牆幹淨好看,要想裝出點風格,還得有點色彩點綴。這時候已經有牆紙了,早在18世紀中葉,英國人就開始用機器大批量生産印刷牆紙,這種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發泡牆紙。“發泡”其實就是網版浮雕發泡,這種牆紙表面會有明顯的凹凸感,手感柔軟,立體感強……缺點是不夠防水防潮,容易長黴。

乳膠漆還行,牆紙的話,主要在鵬城賣,夏曉蘭打了個問号。

白珍珠能說出點啥,她跑去招待所施工現場看過,就覺得地磚好看。

“容易打掃,比水泥地面好看,亮堂堂的,就是要小心滑倒。”

滑倒的隐患也是能解決的,因為現在好多廠家生産的瓷磚主要用途是用來裝飾牆面,要有光澤,在陽光下才會好看。同樣是瓷磚,把地磚和牆磚分類就行。後世也是這樣,地磚能上牆,牆磚貼在地上就不合适。

地闆原本是好的,比地磚防滑,樓層不夠高就不适合,鵬城的回南天太潮濕,實木地闆鋪在低矮樓層簡直要命,和發泡牆紙是一個道理。

劉勇覺得燈飾很重要,房子裝的再好看,要是燈具搭配不上也沒用。合理的運用燈光能制造出很好的氣氛效果,劉勇對這方面還沒成專家,具體還在摸索中。讨論了半天,初步定在一樓賣牆面類裝飾材料,油漆和牆紙都算,二樓賣瓷磚和木地闆,包括更便宜的地闆革之類地面裝飾材料,三樓廚衛等五金産品,四樓大家覺得可以賣燈飾,夏曉蘭有點不同的規劃,她暫時沒說。

“我想你們都更關注大家合夥的比例問題吧?親兄弟明算賬,大家現在談錢不好意思,以後才會鬧矛盾!”

380:親兄弟明算賬(2更)

國人是不好意思談錢的。

錢這東西誰都知道好,主動提起來好像有點傷感情。

可涉及到小錢的時候不算好,等到錢一多,豈止是傷感情,合作做生意的朋友能鬧到老死不相往來!從志同道合到分道揚镳,有理念不同,也是利益分配不均。夏曉蘭指望着先把裝修材料這坑給占上,要用幾年功夫來養市場的生意,一個兩個的幹了幾個月就撂手不幹,夏曉蘭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