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蘭累的要命,忍住打哈欠的沖動:
“那你就搞個自己的服裝品牌,以後自己設計出的衣服專門請演員拍廣告,不理會什麼雜志,在電視上放的那種廣告……”
陳錫良聽得愣神,“做自己的服裝品牌?”
他現在的資源,是靠着姐夫何從生吃飯。廠裡生産什麼,他就批發什麼。這一次運動服訂做,還是陳錫良首次嘗試。一共訂了三萬套運動服,都銷售一空,這個生意讓陳錫良和夏曉蘭都賺了七八萬!
陳錫良的内心早就蠢蠢欲動。
他好像不太滿足當個純粹的批發販子,但他沒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怎麼做。從國外的時裝雜志上,照着抄一個款式,然後去賭是不是爆款,生産出來會不會賣斷貨?
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找款式,還是把款式都歸為同一個“牌子”下。
陳錫良有點醍醐灌頂。
“你可真是我祖宗!夏祖宗,我們可以合夥搞自己的服裝品牌,就像你說的,找演員拍廣告,我就不信打不響這個名頭!”
這是把陳錫良刺激過頭了,陳錫良要提早進化成服裝業大鳄了?
和陳錫良做生意肯定是賺錢的。
上輩子可沒有人刺激陳錫良,這人再過十幾年就能打下價值上億的服裝帝國。如果沒有陳錫良被綁架撕票的英年早逝,陳氏服裝企業不一定會沒落。在華國搞原創服裝品牌不容易,2000年以後服裝行業大受打擊。但也有一批品牌,頑強的扛過了行業低迷期,乘着電商平台的東風一躍而起。
服裝業低迷,那是20年以後的事了。
在80年代真的很賺錢,夏曉蘭如今的身家有大半都是靠倒騰服裝,不管是零售,還是臨時幹一次批發……但她一直想的,都是走銷售端。
“不行,你得讓我想想。”
478:南鑼鼓巷看房
夏曉蘭一直想的就是做零售。
因為整個80年代,就服裝業來說最賺錢的并不是服裝生産廠家,而是零售商。好多90年代的百萬富翁,都是擺地攤發家的,而服裝是最沒有門檻的擺攤選擇。
夏曉蘭早早給“藍鳳凰”注冊商标,就是想把這個零售的連鎖模式搭建起來。她的下一步計劃就是在京城也開一家“藍鳳凰”,把她媽請來管理。
暫時以商都和京城為兩個中心,向周邊輻射。
真要天南地北的全國各大城市遍地開花,夏曉蘭這邊資金也吃不消,在通訊不方便的80年代,管理起來也不容易。她想的是慢慢蠶食,“藍鳳凰”先是連鎖零售,然後可以做自己的貼牌……就是衣服還是從别處批發來的,找工廠貼上自己的品牌商标就行。
這樣搞的人很多,簡單粗暴,連設計團隊都不用養,隻需要管理連鎖店。開這種零售終端,對夏曉蘭來說也是占地盤,于奶奶和國棉三廠扯不清産權的小樓,藍鳳凰現在的店面,夏曉蘭将來就有了轉租為買的優先權。
做實體的,再過30年,一家上市公司的年利潤還比不過一套一線城市的房産。夏曉蘭生意要做,圈房圈地也不放手,本來就是搞幾手準備。
陳錫良忽然腦子一熱,要搞自己的服裝品牌,這提議有點突然,但夏曉蘭仔細想想,其實也沒有多難——現在還不是服裝業競争激烈,群雄混戰的時間點,1984年,誰想到搞自己的品牌?
用密集的廣告轟炸方式,絕對能捧起一個服裝品牌的。
夏曉蘭不懷疑陳錫良的能力,陳錫良同志作為“創一代”,也就是現在還青澀,才是夏曉蘭指點他。在上輩子那個時空,夏曉蘭沒有先知先覺,千禧年之前她還是忙着開拓市場的銷售人員,陳老闆坐擁上億的身家,都不會搭理她這種小銷售。
夏曉蘭遲疑的是她自己的精力和資金,是否允許她和陳錫良合夥。
夏曉蘭說自己要想想,陳錫良急也沒辦法。好在羊絨大衣的事搞定了,陳錫良還能在京城多賴兩天。他這些天是把批發生意暫時托付給朋友照看,朋友肯定沒他自己盡心,要擔心着生意,都要等夏曉蘭的回複。
夏曉蘭能拿出多少錢?建材店暫時見不到效益,每個月能穩定有一筆收入的就是“藍鳳凰”。然後和她手裡的十幾萬,一共是163000元,買了6000元的國債券,15000元的圖書,再還周誠兩萬,剩12.2萬。
買房子怎麼也要幾萬,能動用的不過是幾萬塊。
夏曉蘭沒有一口回絕,是想到周誠信裡說的,結束香煙生意後有一大筆資金會閑置,問夏曉蘭有沒有什麼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