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第5頁)

劉華筝丢個他一個白眼,忽然壓低聲音說道:

“我聽到一個消息,能進入決賽的,不管最後拿沒拿獎,都有機會拿到公費留學名額。”

“你說公費留學?”

林老師是很重視這次英語競賽,卻也沒把話給夏曉蘭說透。

劉華筝的消息比夏曉蘭靈通,顯然季江源也聽說過一些,“不算是留學,是交換生吧。”

交換生?

原來在84年就有交換生項目了,夏曉蘭隐約記得直到1995年,美國國務院才正式批準華國加入“國際學生交流計劃”,她記得特别清楚,因為上一世的同年,夏曉蘭考上了大學。

如今還沒有和美國有交換生計劃,那多半是别的國家。

當不當交換生夏曉蘭不是特别向往,如果她有出國計劃,絕對是直接出國留學。

拿不到公費的名額,那就自費去。

反正現在多賺錢總沒錯。

三個人裡,季江源直接就是從美國回來的,當什麼交換生對他吸引力都不大,隻有劉華筝挺向往。知道這消息,對夏曉蘭來說就是複試前的插曲,該怎麼考試還是怎麼考試。

最開始是筆試,包含了聽力部分,時間短,題目還多,大篇大篇的閱讀理解,能把所有題目做完都不錯了,很難勻出時間來檢查對錯。

聽力題就有整整一張卷子。

口語的考試則是考場的老師現場考的,所有參加複試的大學生根據考号被分成單、雙兩組,每組都有京城教委安排的3個老師。

現場準備了不少英語文章,上台去随便抽一張,先把文章當衆通讀一便,讀完了老師還會提出一些問題。含糊讀過去沒用,還得知道文章講什麼,還要組織好語言回答老師的提問。

這無疑是複試最坎坷的一環。

會刷題的,口語不一定好。

口語好的,不一定會做題,季江源就自覺他是進不了決賽的,因為閱讀理解他做的太差。

口語和聽力倒是沒問題。

輪到夏曉蘭的時候,她抽中的一篇文章是講環保的。

除了個别單詞,她全文通讀的很流暢,老師問她對華國環保問題的看法,因為這篇文章是講國外環境污染的,老師多半想聽到的華國比國外做得好,夏曉蘭想了想,還是不能昧着良心:

“我們現在優先發展工業,工業能為全國人民提供衣食住行,能讓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然而另一邊,卻是工業廢水直接往江河中傾倒,水質和土壤的污染破壞性極大,現在環保問題還沒有引起大部分的注意,如果不用法律法規幹預和預防,再過20年或者30年,環境污染必将是我們要面臨的嚴峻問題——重金屬超标的江河裡不會有魚蝦,受污染的土地裡種不出健康的農作物,空氣中彌漫着粉塵,不戴口罩無法出門!沒有人希望看到這樣的情況出現,事後再去花費百倍精力治理,不如現在就開始重視這個問題,預防這個問題。”

這說的有點空泛,因為沒有見識過霧霾嚴重到隻差戴防毒面罩才能出門的人,實在難以想象到夏曉蘭說的畫面。

有人覺得她嘩衆取寵,有人覺得她危言聳聽。

夏曉蘭是剛好抽到了這篇文章,借着這個機會說出來。

可能不是老師想要的回答?三個老師都沒點評。

反正她都是用英語說的,回答過問題,她就結束了口語考試。

季江源忍不住湊過來,“你還關心過環保方面的問題?”

在84年的國内,除了相關的專家學者,誰會去關注環保?季江源一直就覺得夏曉蘭和别人不太一樣,好像和國内的環境格格不入,這一次又有了這種感覺。

劉華筝也覺得夏曉蘭的口語部分答的有點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