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季雅,夏曉蘭和季江源的八卦,學校裡好多人都知道。
别人不議論,不代表心裡不嘀咕,瞧着夏曉蘭一臉冰霜,就算和季江源同學有什麼,也被季江源的媽媽給破壞掉了——凡是女同學,現在都不敢接觸季江源了,長得再帥,家裡再有背景有啥用,有個那樣的媽,大家都該離季江源遠遠的。、
女生這樣想,男生倒是挺同情季江源,特别是季江源的室友們,當時季雅問什麼他們就答什麼,哪知季雅是那樣的人,給夏曉蘭同學帶去麻煩,還讓季江源在學校裡擡不起頭。
從前多受歡迎的風雲人物,一下子灰頭土臉的,虧得季江源心理承受力高,這麼快就銷假來學校。
“……這次是教育部首次舉辦全國性的英語競賽,針對的又是全國的大學生群體,誰能在決賽中拿獎,哪個團體能争得優勝,不僅是個人的榮譽,也是學校的,代表着學校的外語水平,尤其是現在我國主推英語!”
尤其是華清的外語系,去年才複建,百廢待興,外語系迫切想要搞出點成績來。
這一次教育部搞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華清外語系很看重,教育部将“英語”正式納入高考的主考科目,教育部需要這次競賽來增加國民對“英語”這一科的關注度,告訴中學生,大學生們的英語水平如何,也是向上級交一份答卷。
正中華清外語系的下懷,都想這次競賽搞得越熱鬧越好。
“首屆”的名頭也比較重,開山鼻祖震懾群雄——華清和京大是老競争對手了,這種教學領域的較量,彼此都樂見其成,良性的競争會促進彼此成長啊。
教授說了一大通,見夏曉蘭在内的4個人不住點頭,教授又加了一記重錘:
“你們可能都聽說了,在決賽中拿到名次的學生,有機會去國外的大學當‘交換生’,這不是空穴來風,教育部的确有這個打算!你們也知道今年夏天的時候,華國第一次參加在美國洛杉矶舉行的奧運會,這是華國的體壇風采首次在世界亮相,可我們除了體育,還有優秀的學生,你們是華國的儲備人才……當交換生是很不錯的,能親身感受國外教育文化,美國大學的學術氛圍也很濃厚,有這交換生的經曆,對大家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寶貴的财富啊!”
交換生和留學不太一樣。
但說誰不想去感受下國外的世界,那也太假了。
賣房自費出國的都有,夏曉蘭就親眼見過。
這種交換生可能是出國半年或者一年,來回的路費和在當地的食宿,都由國家出錢,誰會不想去?
連夏曉蘭都想去,在國内賺的是華币,國外賺的是美元,拿回來在黑市兌換華币是1:10的比例,賺資本主義國家的錢,拿回來建設華國,夏曉蘭一點壓力都沒有。
去美國半年也不錯,瞅瞅有沒有商機,還能順便幫于奶奶找找兒子。
教授也算給大家打雞血了,從前夏曉蘭從劉華筝嘴裡聽到的是猜測,從教授嘴裡說出來,那就是沒有公布的事實。
但夏曉蘭想拿獎也不容易,決賽又不是隻有她一個選手。
别說和其他人選手争奪名次,就是華清其他三個同時進入決賽的,夏曉蘭也沒信心赢過。
全國進入決賽的,一共有100名大學生,夏曉蘭想到自己的口語答題部分,懷疑自己是挂在末尾進的。
京城的大學,一共有20個進入決賽的,華清現在人數和京大是持平的,都是4個。一些學校完全就是挂零鴨蛋,這100個決賽名額基本上全被各地的重點大學瓜分完畢。
想拿獎,夏曉蘭就學的特别積極了。
季江源什麼的,夏曉蘭才沒工夫理會,有個短期目标,夏曉蘭算是鑽進去了。人類進化到今天,華語詞句優美,其他國家的語言難道就不美嗎?不為某種目的去學的話,更容易發現語言本身的美。
能殺入決賽,證明大家的基礎詞彙掌握的很好,教授的意思,要突擊大家的高級詞彙和使用高級句型。
“吃到好吃的食物,看完一本好書,聽完一首好歌,稱贊某個人,難道隻能說‘very
good’,還有‘prestantious’,有jelly’……或者你像頭韻詩歌裡,用
thriven
and
thro’,是不是更容易讓評委老師耳目一新?”
夏曉蘭承認教授說的對,雖然生活中不會用“thri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