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庭是否貧困無關,隻要成績達标,就能拿獎學金。
對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是一份榮耀。
對原本就要領助學補助的學生,能靠自己的努力多拿一份獎學金,吸引力不可謂不大。
據說,獎學金發放的數額也比較大。
可能比得上一年的助學金。
那是最高檔的助學金,還是最低檔的?
高檔的就是200多塊,低檔的也是60元,真不是一筆小錢啊。
“這些香港的公司也太有錢了!”
“300萬華币,說捐就捐了。”
“等我們大學畢業,一個月拿的工資才幾十塊,然後評職稱慢慢加薪,要用多少年才能攢夠300萬?”
“就算一個月掙200元,也要花1250年。”
“你的算法是錯的,300萬存在銀行裡一年都是20多萬的利息吧,我媽拿錢去存定期,一年是8.28%的利息。”
200元的月工資絕對是高算的,沒有人起薪能拿到200元,哪怕是華清畢業生。
讨論的衆人瞬間沒了激情。
這種财富,她們要賺1000多年才能積攢,一個人能工作的時間卻隻有短短幾十年!
原本是感歎香港公司的大方,讨論到後來卻變了味道。
夏曉蘭瞧着士氣低落,忍不住插嘴:
“你們想的太悲觀了,我們的工資不可能一直是幾十塊,甚至局限在幾百塊,華國在改革開放,也許要不了多少年,經濟水平就能追上香港!今天是香港的公司捐300萬給華清,以後可能是我們捐3000萬給母校,一切皆有可能!”
200塊的月工資,就是307寝室衆人想象的極限,可307寝室這一批華清80年代的畢業生,學的還是建築和土木工程,如果每個人都從事自己的專業工作,不用等30年,到了千禧年左右,都會活得很滋潤了。
300萬,僅靠工資就有人能實現。
更别說和夏曉蘭同寝室的女孩兒,将來或許還有下海經商的。
夏曉蘭是以超前的眼光才看待每個人的未來,她說捐獻3000萬給母校,把307寝室的其他人震的頭皮發麻。
每個人第一反應就是怎麼可能!
楊永紅清了清嗓子:
“我們不能拿工資去和香港公司比,我們是個體,是社會主義建設中小螺絲釘,工資夠用就行,我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你們還嫌棄每個月200元的工資少?我将來要是能一個月拿100元,把我們全家養活都沒問題!”
拿大學生的工資去比香港公司的捐款,那再看看土裡刨食的農民,當大學生可就太幸福了。
國家分配工作,按月領工資,分房子,醫療免費,幹部身份,這些種種加起來,是穩定,是幸福感,的确不是簡單的工資多少能比拟的。
夏曉蘭的安慰,大家聽着是很爽,可太不符合實際。
還是老大楊永紅務實啊,說的是她們每個人都能期待的未來。
“不過曉蘭,我聽說港商來捐款的那一天,你去見過?”
夏曉蘭是認識一些奇奇怪怪的人,現在連港商都認識了?還不是普通的港商,還是一次性捐了300萬的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