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反正在京城,手上的錢還算寬裕,幹脆把他在南鑼鼓巷的院子給整理了下。
也不是大修,他對翻修古建築沒有經驗,夏曉蘭這個半吊子忙着競賽和期末考,也沒時間去設計,劉勇就是把院子裡亂搭建的小房間拆掉,還了院子本來的面目。
再找人把屋頂的瓦片全翻新,門窗刷了同樣顔色的漆,買了必須的家具在屋裡放着,能住人就行。
反正這次的工人,劉勇全給帶自己家住着了,摳門的劉老闆又能在住宿費上省一筆。
什刹海的那個院子,本來就保存的比較好,劉勇隻敢翻撿下瓦片,别的都沒動。
夏曉蘭說這個院子要留到以後“做作業”,大一學的比較淺,還沒叫大家上手,到了大二,學習深入了,夏曉蘭就想要實踐。
古建築的改造,和普通的裝修是兩回事,夏曉蘭現在功夫還沒到,也沒那個經濟條件和時間,暫且把院子原樣放着。
“舅舅的院子也放着,現在就簡單收拾下,能住人就行。”
瞅瞅,這就是親舅舅呢,無條件寵夏曉蘭,她說咋辦就咋辦,把院子拆平了重建也行的!
1月20号的時候,夏曉蘭就在報紙上看見了首屆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的消息,教育部要為這次決賽造勢了。
迄今為止,國人認可度比較高的英語節目是中央台的《follow
me》,教材最有名的是徐國璋主編的大學《英語》教材,從60年代到今天,夏曉蘭這批學生,用的還是徐老編寫的那套教材,“南王北徐”是外語教學界中流行的說法,其中“北徐”指的就是徐國璋老師。
報紙上說了,徐老要擔任決賽的評委!
報紙上還有徐老的一個采訪,學英語要“無法無天,天不怕地不怕”。
“徐老師是評委呀……”
307寝室裡,呂燕可羨慕呢。她也是每天抱着錄音機不放手的,課餘時間花了很多功夫在英語上,可惜當時連複試都沒有進。
呂燕學英語的勁頭很足,大家私下裡猜測她多半是想出國的,徐老師從建國後就在京城外國語學院任教,呂燕就羨慕夏曉蘭能和徐老師近距離接觸。
“徐老師雖然是評委,我也不一定能說上話的。”
評委和選手的接觸不會太多,又不是後世什麼“好聲音”,還能和評委老師組隊呀!沒有導師,不分陣營,評委和選手沒深入交流的機會。
夏曉蘭對徐老師也很神話的,85年的英語教材是徐老師主編的,夏曉蘭上輩子上大學那會兒,英語教材還是徐老師的版本。她95年上大學的,徐老師好像是94年去世的……這個德高望重的英語教育家,語言學家,也隻有九年的生命了。
夏曉蘭忽然發現,參加英語競賽,或者說生活在80年代的另一重意義。
許多像徐老這樣的大師級人物還活着,她這輩子跳上了更高的平台,能和大師們正面接觸,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
建築領域的,她見過甯彥凡了,馬上又要見徐老,這個波瀾壯闊的年代啊,鑲嵌了太多明珠。
25号大早,夏曉蘭蹑手蹑腳的起床洗漱。
林老師就等在宿舍樓下,還有兩句話要囑咐夏曉蘭:
“你也看報紙了,這次決賽的評委們個個都有來曆,有教育部的領導,也有徐國璋老師那樣的專家,并且有電視台錄像,你們比賽的過程最後要播出的……穩中求新,新穎要有尺度!”
林老師說的是上次複試的事。
夏曉蘭不想拿名次就罷,要想拿名次,就别在決賽時再偏題了!
夏曉蘭和林老師走着,和華清另外3名選手彙合,包括季江源在内,大家精神都不錯。
坐着校車去比賽現場,200号人呢,全走完流程,也要花上半天時間,外語系的教授在校車上也在講策略:“你們今天的對手,來自全國各所大學,不要把目光隻盯着京大等學校,京城外國語學院的選手,也是你們的強勁競争者……”
629:晉級前20強才行(3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