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第1頁)

沒錢的人跑去資本主義國家叫“偷渡”,是不合法的。

有錢的人去了叫“投資”,能帶着錢過去,肯定是受歡迎的。

有錢人想拿美國綠卡還不簡單?

“但這是徐叔唯一給你們的信了?您能确定是徐叔的筆迹嗎?”

于奶奶點頭:

“廢話,我兒子寫的字我還不認識?仲易不僅帶了我娘家留給我的古董,他和意如又不是文盲,仲易會英文和德語,意如學過多年鋼琴,如果他們拿到了身份,很容易在美國找到工作。後來一直沒有信再來,你徐爺爺身體垮了,撇開我先閉眼了。”

不是沒有人說過,徐仲易再無音訊肯定是在美國出了意外。

于奶奶怎麼肯相信?

生要見人,死也要見屍!

夏曉蘭了然:“可能是國内那些年對外封閉,音訊中斷,如果徐叔找回國,是不是會找到您在商都那個小院子?現在院子是我舅媽她娘家嫂子在住,居委會那邊我們也打過招呼,說不定我出國還沒找到人,徐叔自己就回國尋親了呢!”

要說動蕩年代音訊中斷,這都改革開放7年了吧,連國内這邊都能去美國留學,喬治這個美國人一直在華國蹦跶,從美國那邊回來應該不難……

夏曉蘭心中也感覺有點不妙,多半是有什麼人力難控的意外發生,但于奶奶現在就靠這個信念支撐着,她可不能讓老太太洩氣。

還要拼命給于奶奶鼓勁兒。

于奶奶那麼精明的一個人,也不知是沒聽出來,還是潛意識隻想聽自己願意聽的:

“你說的對,萬一仲易自己就找回來了,我就是這樣想,所以一直守着那房子,仲易他出國的時候,就是從那房子裡走的。”

所以二七廣場的小樓能送給夏曉蘭,她住的那套房子還不行,這是于奶奶的執着。

夏曉蘭又順着于奶奶說了幾句。

從于奶奶那裡要走了徐仲易和崔意如的一張照片,還有于奶奶孫子徐長樂出生時,一家五口去相館拍的全家福。

那時候于奶奶估計才四十多歲,背挺的直,眼神很精神,從照片上看臉型圓潤,和現在判若兩人、

“您年輕時可真好看。”

于奶奶哼了一聲,不太愛聽夏曉蘭的馬屁:“就這?都已經是過苦日子的時候了!”

她年輕時候,于家在商都是“于半城”,那才真叫鮮衣怒馬。

那時候她手裡握着家人留下的黃金和古董,在國内也不敢用,一家人日子其實過得緊巴巴的。但全家人能呆在一起,就算從錦衣玉食到粗茶淡飯,那也是幸福。

于奶奶不後悔聽到風聲把兒子一家提前弄出國,于家成分不好,她丈夫徐家成分也不好,還有兒媳婦崔意如,能讓女兒學多年鋼琴的家庭,能有什麼好成分?

留下來,全是被批鬥的對象。

她的小孫子白白嫩嫩才剛過完5歲的生日,留在國内可能也挨不過。

出國至少是個希望,也就路上遭點罪……于奶奶也沒想到,那場動蕩會持續那麼多年,國外和國内的音訊全部中斷。

夏曉蘭把馬屁拍到了馬屁股上,趕緊說正事:“那您還記得徐叔當年帶走了那些古董嗎?如果他們從舊金山搬走了,那些賣掉的古董,可能至今仍在美國一些藏家手裡流轉,或許還能從這方面下手查一查。”

這倒是一個方法。

那時候誰也不會給古董拍照片,于奶奶隻能憑着記憶,給夏曉蘭寫了個單子,上面是徐仲易帶走了哪些東西,東西長什麼樣,是哪個朝代的,又有什麼款式等等。

“他們要出國,帶不走大件,就這些東西還算小巧值錢。除了這些,隻有一箱大黃魚……唉,也不知道仲易一家在國外吃了多少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