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第3頁)

  九月中旬的時候,戰事已經膠着了半個月,而蒙古人後續漸漸無力了。

  蒙古人是勇猛,有的真的可以以一當十,可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這樣。

  而蒙古人少是不争的事實。死一個就是一個,馬匹死一匹就是一匹。

  後續都得不到補充的。

  何況他們并不種地,一年下來的口糧有限,牛羊肉幹雖然好,可總不能隻吃這個。

  而戰争時候,你是懷裡揣着燒餅快呢?還是要等不知幾道工序做出來的肉幹?

  何況,這肉幹要是當做零食,自然被燒餅好吃。

  可要是當做主食了,好吃不好吃還在其次,你都沒那吃燒餅的吃得快!

  人吃完燒餅都能打你一個來回了,你還嚼肉幹呢。

  當然,這隻是比喻,就是說蒙古人大不了持久戰。

  漸漸的就露出了敗勢。

  氣勢這個東西,一旦是開始動搖了,就很快會垮掉的。

  而相比他們,清兵顯然是越戰越勇了。

  直親王手下,年羹堯等幾個年輕的将軍很是勇武。

  而武威将軍手下也有幾個小将軍很是突出。

  等京城裡預備過頒金節的時候,蒙古這裡的戰事已經有了勝負了。

  除了還在負隅頑抗的阿信達和巴達爾汗之外,其餘人都已經投降了。

  打不過就投降,你轉身就打,這基本就是蒙古人幾千年來的做法了。

  因為食物有限,生存的空間特殊,這也沒法子。

  四爺這一次,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放過阿信達這個人的,當年先帝爺放虎歸山,才有今日的麻煩,他絕不可能再放過他一次了。

  于是,也就是京城裡圓明園裡熱鬧的過頒金節的這一天。

  直親王帶着兵馬踏進了塔克部,而在此之前,巴達爾汗已經被殺死了。

  正是年羹堯的功勞。

  阿信達似乎是知道大限将至,并沒有想要逃走,隻是舉全部落之力抵擋。

  鏖戰三日之後,終究不敵,族人死傷無數。

  直親王趕到的時候,塔克部内部已經七零八落了。

  阿信達最終自盡在了草原上。一把彎刀,将自己的脖子割斷了。

  沒有說什麼豪言壯語,到像是輸了就是輸了。

  他有七個兒子,戰死了四個。另外三個一個十七,一個十四,一個才六歲。

  這幾個孩子,四爺絕不會留着,所以是直親王親手殺了他們。

  還有六個女兒,最終被允許活下來的,隻有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