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4頁)

  沿海更是災害嚴重。

  前幾年,朝廷禁海,很多漁民不能出海打漁,隻能轉而種地為生了。

  可是那裡本不适合種地,所以真是年年下來都是不夠吃。

  之前噶禮做兩廣總督的時候,也不是不知道這個情形。

  隻是,就算是年年要赈災糧食和銀子,也是不夠的。

  何況,哪個官員年年要銀子還能在評級的時候得一個優?

  所以,隐瞞不報的人多了。

  單單是一個惠州知府的職位,十年間換了十七任。但凡有些本事的,能活動的,都走了。

  在一個百姓年年吃不飽飯的地方,怎麼能做出政績來呢?

  何況,就算是個願意吃苦的官員也艱難,千百年來,漁村就是靠海而生存的。

  不許出海了,他們不會種地,也排斥種地,不就艱難了麼?

  其實,這種事,福建沿海也一樣。

  四爺看了迷信之後,一個人思考了很久。

  次日的早朝上,四爺就把這個話題抛出來了:“衆位都是我大清的棟梁之臣,這些事,可有什麼看法?”

  “啟禀皇上,這沿海禁海一事,是為了防備鄭家父子的緣故,也是海上匪盜猖獗,不得不如此。”一個老臣上前。

  “臣以為,當初先帝爺出此政策,是英明無比的。”新任禮部侍郎,就是回京沒幾日的秦政海上前一步。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年先帝爺禁海,實乃無奈之舉。”

  “當時,鄭家猖獗,而我大清海戰還是有些孱弱,這也怪不得我大清。都知道滿人是馬背上打江山的。”見有人瞪眼了,秦政海忙道:“可先明朝時候,中原人海戰也不成,這實乃是幾百年來的弊端。”

  “當年,南方三藩戰亂方才平息,北方蒙古虎視眈眈,又有南明******作亂不斷。接連幾年,幹旱不斷……”

  “說一句内憂外患也不為過了。當時禁海,實乃是先帝爺決策英明。可此時,我大清繁盛,并無戰亂,鄭家也算安分守己,此時該開啟海禁,叫沿海百姓恢複過去的生活。打漁的去打漁,出海的去出海,不必強求他們種地,不過幾年之後,也就恢複了,豈不是比朝廷年年赈災強上許多?”

  秦政海這話,算是全了康熙爺的面子。

  你總不能說,當年康熙爺這就是因噎廢食吧?

  “嗯,秦侍郎說的不錯,你們還有什麼高見?”四爺笑了笑。

  衆人都是聰明的,皇上種種舉動,就是有意要開海禁了,何況這秦政海說的也是那麼個道理。

  便是有幾個官員有些因為自身利益的緣故,不贊成開禁海,可是也不敢明着說。

  隻好都說好話了。

  “既然你們都覺得有理,那就着手辦,先發聖旨下去,昭告沿海百姓,不日即将開放禁海,叫他們安心吧。”四爺道。

  “是,皇上英明!”衆人忙跪下道。

  “好了,今日便如此散了,秦侍郎你留下,明相也留下。”四爺想了想:“此事,還需要一位皇子去辦。老五你留下吧。”

  其實四爺覺得,五爺也不是合适的人。

  可是不選他,老三更是不合适,老七身子不合适,老八麼,四爺覺得他有些太過溫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