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第8頁)

  馮蘊問:“怎麼?刺史君倉裡無糧了?”

  南葵搖搖頭,眸色微微暗沉。

  “這個妾不知。但妾瞧着,安渡城的流民較年前多了很多,三五成群,拖家帶口,膝蓋高的孩子都牽出來讨飯,流着大鼻涕,看着怪可憐。”

  大災之後有大難,天災往往伴人禍。

  填不飽肚子,百姓隻能出門讨生活。年前,安渡郡就不乏流民,但戰後新政早就停了,現在來的,得不到安家費,分不到土地,也入不了籍。

  流民,就隻能是流民了。

  馮蘊琢磨一下,問道:“刺史君怎麼說?”

  南葵眉頭緊鎖,看着娘子淡然的模樣,似乎有些無奈。

  “妾不曾見到刺史君,隻得到消息,明日開始便不派粥了,妾想着明兒要去鳴泉,就和纓娘先回來了。”

  柴纓聞聲點頭,“官差是這麼說的。”

  以前南葵和柴纓有派粥的經驗,這些日子便進城幫忙去了。

  她們嘴裡所說的刺史君,便是賀洽。

  天壽小皇帝登基後,對有功之臣進行了大肆封賞,也對行政區劃進行了一些變更。

  安渡、玉浦、萬甯、石觀,連江五郡并入信州,但州治所設在安渡,原本的信州,改為信義郡,治所在信義城。

  賀洽擢升為信州刺史,領信州事。

  其餘那些跟着裴獗的人,也升官的升官,受賞的受賞,軍中甚至不乏連升三級者,一跺腳從兵卒到将軍。

  所謂亂世出英雄,許多人的建功立業全在這一場政變中。

  也有無數人的前程和命運,因此改變。

  沒有變的是馮蘊。

  除了雍懷王妃這個名頭,仍是裡長,非官非吏,無須朝廷任命。

  她對當官也沒有什麼興趣。

  皇帝給的官位,想什麼時候撸掉就什麼時候撸掉,不靠自身勢力所得到的東西,都是不牢靠的。

  她要操心的是長門的村學和春耕,玉堂春的生意,農具坊、成衣坊,還有鳴泉鎮的商鋪和甘蔗什麼時候種下去,制糖坊什麼時候開業。

  還有,她更關心的是山上的石墨礦,何時能開采,要做一些什麼準備?

  以及帶着這麼多人,要如何儲糧,度過災年……

  糧食是災年的重中之重。

  賀洽是不會無緣無故停止派粥的。

  停下善舉,除了流民越來越多的原因,很大可能是刺史家也沒有餘糧了。

  “無論如何,咱們得趕緊把這一季糧食種下去。”

  姚儒是對的,春耕不忙,餓死爺娘,春耕對普通百姓太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