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5頁)

  寒生吸入紅屍氣,本應無救,碰巧“白陀須”遇空氣則從裂隙處向外生長,正好迎上寒生的臉部,于是從其鼻孔中鑽進,反而解去了劇毒的紅屍氣,這也算是機緣巧合了。

  寒生徐徐醒來,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剛才已經是九死一生。我怎麼打了個盹?他自言自語道。

第三章

  月色迷蒙,寒生感覺到鼻腔處有點癢,不在意的用手揩拭了幾下,擦斷了白陀須的菌絲,他沒有發現飄落的細如毫發的長絲。

  擡頭望了望天空,西北方濃厚的雲層飄了過來,得抓緊時間了,他想。

  寒生手握鐵鍁,将鍁頭插入方才鏟出的棺蓋上的縫隙中,用力壓下,随着“嘎吱吱”聲響,已朽的棺材蓋闆承受不住撬力,破碎了。他清理掉上面破碎的木闆,抓過手電筒朝黑洞洞的棺材裡面照去。

  一個長滿白毛的人形物體靜靜的躺在棺材裡……

  寒生吓了一跳,這具千年古屍怎麼長滿了白毛?他定睛細看,不禁心中一凜,那白毛竟然在生長!細如蛛絲的白毛奔着蓋闆的缺口而來。

  寒生眼角瞟向棺材角落,見到了一個長方形的木匣,約有三十幾公分長,上面落滿了細細的塵土。

  寒生的心“噗嗵噗嗵”的跳起來,他小心翼翼的将鐵鍁伸過去,輕輕地鏟起那木匣。當他抽回鐵鍁抓住了木匣時,發現那些白色的菌絲已經快要長滿了棺材,他來不及細看那木匣,趕緊爬上了土坑。

  月光下,那些白陀須搖晃着伸出棺材,繼續向上攀升着,寒生大驚,放下木匣,抓起鐵鍁,拼命的往坑裡填土,蓋在那些白色的生物上。

  當夜空中淅淅瀝瀝落下雨點時,墓坑已經完全被填平了,那千年古墓也未留下一絲痕迹,寒生擦去臉上的汗,終于松了一口氣。

  四下裡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寒生揿動手電筒開關,燈絲一紅,然後就不亮了,那電池終于耗盡了。

  雨下得大了起來,竹林裡的竹葉擊打的“簌簌”直響,寒生将木匣放入布口袋,那裡面還有尋回的27塊手骨,他背起了口袋,拎着鐵鍁,摸着黑往回走去。

  雨霧下,竹林裡的鬼火已經不見了,那些烏鴉大概也閉上眼睛睡了,寒生隻有一步一步摸着前行,不時地撞上粗大的毛竹,散落下一大堆雨滴。

  一兩個時辰後,寒生才跌跌撞撞的摸回了家。

  大黃狗笨笨不像往常一樣湊上來搖頭晃尾,似有恐懼的嗅着空氣,嘴裡發出低嚎,身子顫抖着往後退,縮進了堂屋的角落裡。

  寒生心中興緻勃勃,根本無心理睬笨笨的異樣表情,徑直的走進西屋,父親果真還沒有回來。

  他放下布口袋,點燃了油燈,來不及脫去身上濕透的衣裳,迫不及待的從布口袋裡拿出那隻木匣,湊到油燈下仔細觀看。

  木匣上的塵土已經被雨水沖刷掉了,露出黑紅色的木質顔色,這是一隻紫檀木匣。木匣沉甸甸的,沒有折頁和鎖,是滑蓋匣,滑槽的邊緣都封了火漆,起到隔潮和密封的作用。寒生試了試抽不動,便起身到竈間找了把小尖刀,在燈下一點一點地摳去封口火漆。

  刮了老半天,終于摳幹淨了,寒生抑制住狂跳的心,端坐好身體,深吸了口氣,然後小心翼翼的将滑蓋慢慢的抽出……

  匣子裡面放着一個白色的麻布包,看上去質地較粗糙,布包上面擺着一張發黃的紙片,上面寫有黑黃色的字迹。寒生小心的拿起紙片,在油燈下細看,原來這是一封信,字體是隸書,筆法蒼勁古樸,信上寫道:

  建安十三年秋白,丞相斬?暧谛聿?,?暧诶沃型懈丁肚嗄揖?》一部及陰陽尺一把,謂“得此經者可活人”。吾乃吳徽州府婺源南山人士,今囑後人此經随葬于耳,此經他日若得見天日,得經之人當懸壺以濟世,切不可道其之來曆,然父母子女亦不可言之,切記,不負?曛?托也。魏黃初七年暮冬。

  寒生越看越驚,冷汗自兩頰滴落。

  他從小就聽父親說過,《青囊經》相傳是三國時神醫華佗所著,當時他被曹操囚于魏都許昌死牢,自知命不久矣,便将畢生醫術寫成一本《青囊經》,交與獄卒,希傳于後世。不料獄卒死活不敢接受,萬般無奈之下,華佗将其嘔心瀝血之作付之一炬,可惜一代神醫畢生醫術就此失傳,那華佗單名一個字“?辍薄?

  難道,難道說1700多年前的《青囊經》還在人世?

  油燈下,寒生顫抖着手慢慢的解開包袱皮……

  布包一層層的打開了,呈現在寒生眼前的是十幾張零亂而顔色發黃的紙片,匣底斜躺着一把青色的尺子。那些紙質地厚且粗糙,正反兩面寫滿了蠅頭小字,最上面的那張紙片的開首處潦草的寫着三個隸書字“青囊經”。

  這就是《青囊經》?

  寒生起先困惑不解,但略一思索便已明了,造紙術出現于西漢年間,那時使用的是黃色的麻片紙,面前的《青囊經》紙張雖黃但并非黃麻所制,應該是東漢經蔡倫改良後的樹皮纖維紙。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百姓流離失所,民間紙張是稀缺之物。華佗囚于獄中,隻能東湊西湊到幾張紙片,為節省而以蠅頭小字寫就此經,更沒有可能線裝成冊,看來這十幾張粗糙寒酸的紙片,必是華佗當年的手迹無疑。

  寒生精神為之一震,再低頭凝目往下看,經中接下來所述,使得寒生更加确信這就是失傳1700多年的《青囊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