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姑站起身來,說道:“黃皮子妖孽既除,本仙姑這就打道回府。”
老仙兒發話,豈有不從之理?鄉親們紛紛站起身來,恭送仙姑。門口,何仙姑的大叫驢屁股上,已經馱上了一條豬大腿和一副豬下水,這是按照習俗回報給老仙兒的禮。
倉子輕輕的攙扶着何仙姑跨上了驢背,風雪中,何仙姑一溜煙兒的直奔縣城而去。
第二百二十二章
子夜,農安縣城西門,空中漫天雪花飄舞,古遼塔飛檐上面,悅耳的風鈴聲傳的很遠很遠,仿佛在述說着那已被人們遺忘了的久遠的故事。
街道上白雪皚皚,不見人迹。
小翠花從懷中拽出一根翠綠色的布條,說道:“今墨,你等着,我去把它系到第十層的風鈴上。”
劉今墨淡淡一笑,說道:“還是我去吧。”說罷,他拿起布條,飛身跳進了遼塔的圍牆内。
巨大的遼塔在黑暗中仿佛像是一隻怪獸默默的蹲伏在那兒,陰沉而壓抑,劉今墨鞋底踩着積雪,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音,借着白雪的反射,可以看到院牆内那些稀疏幹枯的丁香樹枝,顯得十分的荒涼和寂寥。
遼塔自從文革以後就一直關閉着,斑駁的塔門上油漆剝落,北風吹拂着兩塊門扇不停的晃動着,發出“嘎吱嘎吱”的輕微響動。兩扇門之間有鐵鍊子相系,上面挂着一隻大鐵鎖。
劉今墨從巴掌寬的門縫中望進去,裡面漆黑一團,什麼也瞧不見。他抓起鐵鎖,蓄氣于臂,準備以内力扭斷鎖頭,不料那鐵鎖卻是虛挂起的,輕輕一拽,鎖頭便開了。
劉今墨輕輕推開了塔門,手中拿出手電筒,向内照去,看清了裡面有一木制的樓梯,盤旋着通往上面一層,由于經年無人打理,灰塵遍地,蛛網随處可見。
此刻,手電光下,劉今墨發現了可疑之處,落滿灰塵的樓梯台階上,有着一溜兒雜亂的腳印,而且印記清新,表明近期内有人曾經上下過,由此聯想到虛挂着的鐵鎖,他點了點頭,陽公很有可能已經來過了。
江湖上曆險須得處處謹慎,随時提防不測,劉今墨自然明白這個道理,他深含一口真氣,渾身戒備起來,一面壓低手電筒的照射範圍,隻需看清腳下即可,然後腳尖輕輕點地,蹑手蹑腳的一步步走上樓梯。
腳印也一直向上延伸着,兩層、三層、四層……直至第十層,腳印在第十層止住了,劉今墨注意觀察着,發現腳印在東面一堵内牆前停住了,他的目光向上遊移到了一塊青色面磚上……
青色面磚質地細膩,方形,約50公分寬窄,是澄江磚,以江中沉澱之細泥燒就,俗稱“金磚”。瞧上去年代久遠,邊角光滑,四周盡管嚴絲合縫,但是看得出來并無白灰勾縫,這是一塊活動面磚。
劉今墨小心翼翼的将手指鋼甲插入縫隙中撬了撬,果真活動了,他輕輕的把面磚拽了出來,裡面黑洞洞的,一股陰風吹出,隐約帶有一絲腥味兒。
劉今墨将手電筒向内照去,發現原來是一間暗室,一座青磚台,台上端坐着一具幹屍,面呈褐色,秃頂,身披土布袈裟,原來是一個和尚……
塔,梵文是墳冢的意思,緣起于古代印度,稱作?堵坡,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築。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堵坡與中土的重樓結合後,經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發展,逐步形成了樓閣塔、密檐塔、亭閣塔、覆缽塔、金剛寶座塔、寶箧印塔、五輪塔、多寶塔、無縫塔等多種形态結構各異的塔系,以六角、八角和圓形為主,有夯土塔、木塔和磚石塔等。
而且,凡塔必有地宮,藏有高僧舍利子、經書法器等。
可是在塔中密室裡供奉着肉身和尚,卻是極為罕見的,這是一座遼代密檐塔,已有八百多年曆史,這個和尚是誰?為什麼坐化于此,看來已經無法考證了。
樓梯上的足迹是陽公的嗎?他來這裡做什麼呢?
劉今墨仔細照了照,密室裡面空無一人,陽公不在這裡,還是先放回面磚吧……咦,不對,這密室看起來應該是不透風的,可是那股拂面的陰風來自何處呢?
劉今墨乃是老江湖,他明白,密室中可能還藏有另一條暗道。他閉上手電筒,側耳用心的聽了會兒,并無其它可疑的聲音。于是,劉今墨口中叼着手電筒,從密室洞口輕輕的爬了進去……
北風漸強,空中紛紛揚揚飄落下鵝毛大雪,西門遼塔下的街道上,已是白茫茫一片。
寒生和小翠花的身上,已經落滿了雪花。
“今墨怎麼還未現身?”小翠花揚起凍得通紅的臉蛋,始終目不轉睛的盯着黑黝黝的塔身,眼睫毛上已經挂滿了白霜。
寒生心中也是萬分着急,劉今墨盡管江湖經驗老道,但是陽公在側,萬一遇上就麻煩了。
雪仍舊不停的下着,劉今墨始終沒有一點動靜,小翠花越來越擔心,最後實在忍不住了,對寒生說道:“寒生,你在這裡等着,我進去看看。”不待寒生答話,匆匆穿過白雪皚皚的街道,一縱身扒上了三米多高的塔院牆頭,然後邁過腿去,“噗通”一聲跳了下去。
寒生望望高企的牆頭,歎了口氣,自己是無論如何也爬不上去的,看來人無武功處處受憋,湘西老叟說的不錯,人在江湖,技多不壓人啊。
寒生眼睛緊緊的盯在第十層塔身上,過了許久,雙腳已經凍麻木了,隻得來回踱着腳,不時的哈氣和搓着兩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