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第6頁)

  琴聲古樸典雅,蓦地,幾聲柔和清幽的箫音加入進來,琴韻箫聲似在一問一答,甚是和諧。須臾,琴音漸漸高亢,而箫聲卻慢慢地低沉了下去,有如遊絲随風飄蕩,連綿不絕,令人有蕩氣回腸之感。

  貴賓包間的房門開了,金庸與身旁的年輕人走了出來,餐廳經理示意侍應生搬來椅子,請二人坐下。

  金庸與那年輕人都沒有說話,隻是靜靜的聆聽着。

  此刻,瑤琴中突發锵锵之音,似有殺伐之意,但箫聲依舊溫文爾雅。須臾,琴聲也轉柔和,兩音忽高忽低,蓦地裡琴韻箫聲陡變,似有七八具瑤琴與七八支洞箫同時奏樂一般,抑揚頓挫,極盡繁複變幻。忽然琴聲漸杳,隻是玎玎????的伴奏,而箫聲則成主調,且聲音越來越高,令人血脈贲張。蓦地,铮铮幾下急響,琴音立止,箫音即住,一片沉寂

  “啪啪啪”

Jack導演帶頭鼓起掌來。

  兩名女樂師微微欠身施禮。

  金庸長歎一聲,自語道:“《太平廣記》中記載,魏晉琴家嵇康夜宿月華亭,夜不能寝,起坐撫琴。優雅的琴聲打動了一幽靈,那幽靈遂傳《廣陵散》于他,更與嵇康約定‘此曲不得教人’。公元263年,嵇康為司馬昭所害,臨刑前,嵇康俱不傷感,唯歎惋,‘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

  “聽聞現在的這首《廣陵散》,是當代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明太祖之子朱權《神奇秘譜》中所載曲調進行整理、打譜而發掘出來的?”那年輕人說道。

  “是啊,當年嵇康的《廣陵散》早已失傳,查某此生再也無緣一見了。”金庸兀自歎息不已。

  “那也未必。”席間突然有人幽幽說道。

  衆人的目光望去,原來竟是那位身着黑色紗裙的絕色女子。

  “姑娘也懂古琴麼?”金庸微笑的注視着她。

  “此瑤琴雖然外表華麗,樂師手法倒也娴熟,但卻少了幽幽古韻,當是琴之故。”秋波老妪淡淡說道。

  “小姐,Jack願聞其詳。”那位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導演巴不得有機會搭讪,于是趕緊接過話頭。

  “号鐘、繞梁、綠绮、焦尾,唯此四大名琴方能奏出千年古韻,可惜都已失傳了。”秋波老妪怅然道。

  “請教姑娘芳名?”金庸站起身來,彬彬有禮,極具紳士風度。

  秋波老妪微微欠身,嫣然一笑。

  然而,這短暫的颦笑,足已令在座的男食客們魂不守舍了,連一代文學巨匠金庸都面色绯紅,心跳不已。

  “古琴長約三尺六寸五分,意喻三百六十五日,面闆弧形為天,地闆平則為地。最初古琴有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暗合金、木、水、火、土,對應宮、商、角、徵、羽。據傳周朝文王和武王時,分别各加一根弦,增至七弦。古琴共有十三個徵位,意為十二個月和閏月,下有兩個出音孔,稱為‘龍池’和‘鳳沼’,代表太陽與月亮。”秋波老妪娓娓道來,聲音極古樸軟侬,煞是好聽。

  “姑娘方才是說《廣陵散》未必失傳,難不成”金庸詫異的目光。

  秋波老妪含蓄的點了下頭。

  金庸聞言大驚,怅然說道:“若姑娘肯撫琴一曲嵇康當年的《廣陵散》,查某此生當無憾矣。”

  “《廣陵散》并非是塵世中的琴曲,其音勾魂攝鬼,因而至嵇康止,世間再無流傳,”秋波老妪停頓片刻,轉而解釋說,“但并不表明這首曲子就無人知曉,隻不過是深藏不露罷了。”

  “難道小姐您”金庸身旁的年輕人脹紅着臉,面色羞怯,幾乎不敢正視,壯着膽子結結巴巴的問道。

  秋波老妪眼中含笑,“噗哧”一樂,真的是“回眸一笑百媚生”,令人百轉柔腸,想法多多。

  “邢某曾經立過誓,日後非見到四大古琴之一者,方可撫奏《廣陵散》,而且須得月圓之夜,尋一僻靜所在,遇到有緣之人。”秋波老妪怅然長歎道。

  “原來姑娘姓邢,既然撫琴《廣陵散》有諸多不便,邢姑娘可否演奏一首其他的曲子,如有幸聆聽,定當感激不盡。”金庸臉上始終挂着微笑。

  “也罷,邢某就撫琴一曲。”秋波老妪起身來到古琴旁坐下,身姿婀娜,衆人皆屏住了呼吸,靜靜的等待着。

  邢姑娘纖細而白皙的手指輕劃,一陣清婉如山泉般汨汨流水之聲驟然拂過耳畔,略帶着一股淡淡的憂傷,琴聲乍起,便已有了袅袅繞梁之音。

  但見其輕啟朱唇,幽幽吟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