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第7頁)

  “這根羽毛就是鳌老當年拔下來的麼?”虛風明白了。

  “嗯,我偷偷藏起來做紀念的,這些年一直都戴在頭上。”男孩兒眼睛濕潤了。

  “你叫什麼名字?”

  “乃梭,”那男孩兒回答,轉而上下打量着虛風道長,口中怯生生的問道,“阿叔,您見過嘟嘟?”

  虛風點點頭。

  “嘟嘟在哪兒?我好想??啊。”乃梭眼眶中閃動着熱淚,急切的說着。

  “??在緬甸失蹤了,你願意幫助我去尋找嗎?”虛風平靜的望着這個誠實的男孩兒。

  “我願意。”乃梭毫不猶豫的回答着。

  從乃梭的口中得知,他家住在泰緬老三國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區,是原國軍第九十三師的後裔,姐姐名叫珊妮,姐夫綽号“雁城小子”,自己則離家在外做着販賣山貨之類的小生意。

  “乃梭,你知道方才這兩個和尚是哪座寺廟的麼?”虛風切入正題。

  乃梭搖搖頭:“他倆說的緬語中夾帶着泰國口音,應該不是本地人。”

  “嗯”虛風沉吟道,“船艙内還有多少僧人?”

  “有七八個呢,還說今天夜裡要在江口這裡捕魚。”乃梭回憶着。

  “和尚也捕魚?”虛風頗覺愕然。

  “沒錯,我聽他們是這麼說的,而且講的都是清一色泰國話。”乃梭很是認真。

  “乃梭,你聽好了,這些和尚的行為十分怪異,與嘟嘟的失蹤存在着某種關聯。今晚我們就潛伏在岸邊,看看他們究竟想要做什麼,好麼?”虛風思索着說道。

  “好的,”乃梭點點頭,遂問,“阿叔,你叫什麼?”

  “就叫我虛風道長好了。”

  “原來您也是出家人啊。”乃梭鼻子嗅嗅,心想中國的生活條件好,連道長都搽香水。

  是夜,農曆十五,夜空中一輪明月高懸。

  虛風與乃梭靜靜的潛伏在江邊的草叢中,四下裡蟲鳴之聲不斷,江水汨汨流淌,小鎮上的人們已經睡下了,偶爾聞見幾聲狗吠。

  約莫子時初,漁船上的油燈亮了。須臾,那些僧人自船艙内魚貫而出,手中拿着一些古怪的器皿默默的列隊站在船邊上,面對着大江。

  “他們也不像是在捕魚呀?”乃梭小聲的說道。

  虛風默默的點點頭,示意他不要吭聲,目光則緊緊的盯着那些人,看看其究竟在搞什麼鬼。

  據佛典記載,自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後,僧衣的顔色便不盡相同,有赤色、黃色以及青黑藍色之别。據六世紀印度來華高僧真谛法師說,各部派僧衣其實都是赤、黃二色,所謂“青黑藍”,僅是些微小的差别。現在的緬甸、泰國、老撾、印度、尼泊爾以及斯裡蘭卡諸國的僧衣都是黃色,僅有顔色深淺的不同。中國漢族僧人的袈裟,祖衣為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黃色。蒙藏僧侶的袈裟,大衣為黃色,平時所披的中衣近赤色。由于北方氣候寒冷,僧衆三衣不夠,所以中原僧衆在袈裟裡面另穿一套常服,這種常服是以古代俗人的服裝略加改變而成。明代皇帝曾作出過規定,修禅僧人的常服為茶褐色,講經僧人藍色,律宗僧人則是黑色。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法師重興後,一般僧人的常服均為黃色,

  中原佛教大都是青廟禅宗,一般着青衣,漢魏時穿赤色衣(被赤衣),後來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與褐色衣。唐宋以後,朝廷常賜以高僧紫色衣、绯衣。

  據佛教典制,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五條布縫制的小衣,中原俗稱“五衣”,是用于打掃勞作時穿的;七條布縫制的中衣,名為“七衣”,是平時穿的;以九條布乃至二十五條布縫制的大衣,為“祖衣”,是禮服,出門或拜見尊長時所穿。三衣總稱為“袈裟”,佛制規定僧人必須穿染色衣,避用“青黃赤白黑”五正色,而用雜色,即“袈裟色”。

  緬甸佛教徒特别忌諱穿黑衣,因為在其古代曾有一種穿黑衣的邪教僧人,行事詭異,專做傷天害理的非法勾當,後來被嚴厲禁絕。

  虛風道長眼中的這八九個和尚,身上所着的正是黑衣

  月光下,他們如黑色幽靈般的立于船上,身影斜映在水面,顯得異常的詭異。

  站在最前面的是三位老僧,手中都捧着一隻玻璃罐,裡面各盛有一隻渾身赤裸、面目猙獰的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