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1頁)

  市民們猜測着昨天的廣播節目中所描述的“魔能列車”到底是怎樣的事物,或熱烈讨論着這嶄新的事物能帶來多少新的工作崗位和額外收入,而更有眼尖的人則注意到了來自塞西爾周報、雜談報、奇聞博物周刊的記者們已經來到最靠近東側的高台頂部,并對着那怪異的“道路”設置好了魔網攝影裝置,俨然一副捕捉大新聞的派頭。

  ——塞西爾周報是公國最早、發行量最大的報紙,雜談報與奇聞博物周刊則是在最近幾個月才漸漸興起的兩份報紙,前者由幾名來自北方地區的學者創辦,後者則是當地一位富有進取精神的商人和幾位熱衷于現代技術的工匠所創,由于領地上認字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又有不同的閱讀興趣,這兩份新讀物的受衆也正日漸增多。

  人們簇擁着,猜測着,讨論着即将出現的新事物,而那新事物并沒有讓大家等待太久——就如報紙上宣傳的那樣,“崇尚時間觀念是光榮的塞西爾人應具備的特質”,伴随着遠方“齒輪廣場”上的大型機械鐘發出響亮的鐘鳴,一聲悠揚的汽笛聲也随之傳入了人們的耳朵。

  那汽笛聲讓人忍不住聯想到白水河上日漸增多的魔導機械船的聲音,但卻更加尖銳、更加高昂一些,而伴随着笛聲越發清晰,前方高台和空地上的人群越來越多地騷動起來,并伴随着漸漸增多的驚呼與贊歎。

  一台鋼鐵打造、體積龐大、令人驚歎的工程學與魔導造物從遠處的大型建築物内緩緩駛出,威嚴地前行,不斷加速。

  那是一輛車,但絕非人們能想象到的任何一種車——如果說之前的魔導車多少還能讓人聯想到“不用馬拉動的車廂”,那眼前這東西就完全是另一個概念的産物了。

  它由一節又一節的鋼鐵車廂連接而成,每一節車廂的尺寸都超過最大型的魔導車輛,它們一個個地連接在一起,竟長達十餘節,宛若某種匍匐在大地上的鋼鐵巨蟒;

  在這條“鋼鐵巨蟒”的最前端和最後端,幾節車廂呈封閉結構,白色的箱體大緻呈長方形,兩側鑲嵌着整整齊齊的窗戶,又有閃耀符文光輝、隐含機械結構的立柱固定在窗戶之間的鋼闆上,車頂則可看到金屬支架、魔能水晶、燈具之類的附屬結構;

  “鋼鐵巨蟒”的中端則是開放式的車廂,它們同樣以鋼鐵制成,并有着深灰色的沉穩塗裝,其頂部開口,仿佛巨大的“箱子”,它們的風格顯然比前後兩端的車廂更加粗犷,卻也更帶着某種機械和工業的力量感,車廂下半和兩側都能看到構造厚重可靠的機械結構,并噴繪着比人還大的編号數字,較為聰明的人在看到這樣的“箱子”之後便理解了它的作用:它顯然是用來運輸巨量貨物的。

  這就是魔網廣播中提到的“魔能列車”……能一次性将上千人或成千上萬噸貨物送往遠方,奔馳在平原與丘陵間的“人造巨獸”。

  它再次鳴響了汽笛,列車兩側的機械結構一同運作,調整着那些閃耀符文光芒的立柱的角度,魔力運轉的嗡鳴聲和機械結構承受巨大力量的吱嘎聲一同響起,這“人造巨獸”莊嚴地向前運動着,繼續加速,繼續加速……

  它已經承載了一部分技術人員和工人,貨運車廂裡也裝載了一定量的物資,它将以半載的方式前往這趟旅途的盡頭——位于城市東部的礦山鎮,并在那裡進行機械結構的檢查和調整,随後來自礦山鎮的鐵礦将裝滿它的每一節貨箱,被運回至塞西爾城。

  身穿紅裙、成熟優雅的公國大執政官赫蒂·塞西爾站在附近的一座高台上,與技術人員、政務廳官員們一同注視着那輛鋼鐵巨獸漸漸駛向遠方,她臉上的表情莊嚴肅穆,但眼底卻微微有着一絲欣慰和放松。

  它終于啟程了,一個凝聚無數人心血、牽扯巨大精力的大型項目終于有了成果,她也終于能稍微松口氣了。

  圓滾滾的尼古拉斯·蛋總漂浮在她身旁,這個碩大的金屬圓球内發出嗡嗡的聲音:“從這裡到礦山鎮并不很遠,它很快就能抵達——然後停留半天,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檢查機械裝置和符文結構,檢查各個傳感器和控制器的情況,随後滿載折返。”

  瑞貝卡作為魔能技術部門的最高負責人當然也在現場,這姑娘滿臉都是自豪的笑容,她雙手叉着腰,一臉“我今天立了大功”的表情:“如果運行過程中不出問題——我覺得肯定不會出問題,畢竟我在起源實驗室裡都測試過八十多次了——那就可以繼續把礦山鎮的軌道往東邊鋪,一直和葛蘭市連接起來。葛蘭那邊的車站已經開始施工,收到命令之後他們也會同時開始鋪路,他們會向着東西兩個方向鋪軌道,向西和塞西爾線并軌,向東一路鋪到白沙礦區去……”

  瑞貝卡的言談舉止仍舊毫無貴族儀态,但赫蒂此刻心情極佳,并不打算計較,她隻是微微點了點頭:“一切會順利的。”

  從塞西爾城到礦山鎮并不是一段很遠的旅程,現在魔能列車走的其實是一段試運行的線路,一方面是測試列車本身,一方面也是測試軌道的供能系統——隻有這段測試通過了,列車才能進入正式運行的階段。

  一旦開始正式運行,最先開通的,就是塞西爾—礦山鎮—葛蘭—白沙這條線路,最先在軌道上跑起來的,也将以貨運列車為主。它會把來自白沙礦場的礦石源源不斷地送回本土,以補充近期因制造戰車、增設工廠、擴建城市而造成的金屬缺口,而與此同時,通往北方磐石要塞和西部地區的兩條動脈線路也會盡快開工。

  赫蒂望着已經在視野中越縮越小的列車剪影,心中不禁回憶起了她之前和先祖的一次争執,以及争執之後對列車方案的改動。

  她否定了先祖已經拍闆定下的列車方案,最終……重新為魔能列車裝上了“輪子”。

  是的,最終定型生産的魔能列車,下面其實是有車輪的,而且為了貼合V字形軌道,有着三列車輪——位于中軸,嵌入V字軌道最底部的車輪為“主輪”或“支撐輪”,用于在列車停靠狀态或過高負載狀态下提供必要的支撐,而位于列車兩側的車輪則帶有一定傾斜角度,與V字軌道的兩個斜面垂直,為“側輪”,其作用一方面是對車體提供額外支撐,另一方面則是在車輛轉向或遭遇左右晃動的情況下增強穩定,确保安全。

  這些車輪都沒有動力,列車前進的動力仍然來自于車體兩側的斥力結構。

  她知道先祖一開始和瑞貝卡共同敲定的方案是完全懸浮的列車,而且她也承認,那樣的列車确實更具有“魔法的美感”——它低空飛行,掠過高山和平原,迅捷,優雅,處處體現着魔法的力量……

  但它需要很多很多錢,而且載重量非常有限。

  作為既懂技術又懂内政的大執政官,赫蒂不但了解魔能列車研制過程中遇上的困難和最終解決方案的原理,也知道應該怎麼進行成本核算。她知道用斥力機關來推動列車的想法是正确的,這确實解決了動力問題,但在她看來,位于軌道底部的斥力單元隻要将列車适當地向上推舉、讓列車兩側的斥力機構所産生的力量足以推動車輛前進就夠了,完全不必讓整輛車懸浮起來——精良的車輪足以彌補懸浮力量的不足,足以減輕摩擦并讓列車順利前進,而且還能讓車體更加穩固安全,載重量也更大一些。

  更重要的是,鋼鐵制造的車輪要比鋪滿整個軌道的斥力符文便宜的多。

  當然,這會帶來額外的機械結構,帶來車輪的磨損(斥力單元是幾乎不用考慮磨損問題的),但和軌道上減少的那些斥力符文以及列車載重量的提升比起來,這點成本非常劃算。

  幸運而不意外的是,先祖最終同意了她的改造方案。

  經過嚴密計算和反複試驗,最終定型生産出來的魔能列車在“車輪”和“軌道推舉”之間進行了平衡,它仍然保留了大約三分之一的軌道斥力符文,以減輕車輪壓力、讓兩側接力樁能順利為車輛加速,在車輛空載情況下也能讓車輛微微懸浮,便于空車檢修、組裝和運輸,而車輪則讓列車有更高的負載和更高的穩定性,即便運輸巨量貨物或軌道能量中斷也不用擔心觸軌事故。

  至于列車兩側用于提供動力的“斥力柱”和軌道兩側的“接力樁”結構,則沒有任何改動,仍然是列車前進的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