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第4頁)

有那勤快的主婦,會在育苗的小棚子裡撒上一些白菜籽,這玩意兒皮實,出苗快,出苗率也高,用不上幾天就可以間間(四聲),當個蘸醬菜,做個湯,或者移栽出來都是不錯的。

但是總體說來,這時候的主菜,那還是野菜。

婆婆丁,曲麻菜,柳蒿芽,荠荠菜,猴腿,蕨菜,小根蒜,大葉芹,水芹菜,廣東菜,香椿芽,種類多,分布廣,幾乎在哪片都能找到不少。

在這點上,知青們就連村裡的孩子都要不如了,至少那些野菜,簡單現在還沒有完全掌握,可能跟村民們靠着這野菜救命不同,簡單沒有這個壓力,也就沒有村民上心。

比起那些沒有什麼滋味的野菜,她最喜歡的是那種小根蒜,和蔥的口味差不多,刺激味蕾,洗幹淨蘸醬就能下飯。

哦,還有一種,在農村也是幾乎能當主食的,那就是榆錢,摻上一點點玉米面,也不用多,隻要能團成團不散就行,上鍋蒸,蒸熟了就是香氣撲鼻的榆錢窩頭。

跟其他的野菜相比,這個是最節省糧食的,在榆錢下來那短短的時間裡,村裡能見到的榆樹,外圍能見到的榆樹,幾乎每天都能迎來不少人,尤其以孩子為主,還是不薅秃誓不罷休的那種。

其實榆錢還有其他的做法,比如榆錢炒雞蛋,榆錢雞蛋餅,但是不管哪一種,不是要雞蛋,就是要面粉,這都是農家金貴的東西,最合适的,也隻有省糧的榆錢窩頭了。

有些寬裕的人家做這個時,心疼老人孩子的,可能還會摻裡點面粉,或者捏上一把白糖,口感自然是會好上不少的。

但是對于絕大部分的窮人家來說,這青黃不接的時候,榆錢窩頭能接上溜,那就是好事了,農村孩子也沒有那麼多說道,有吃的,不餓肚子,就開心。

這些知青,條件好的,其實也就林東方兩口子,和淩衛東幾個,其他人,雖然各有不同,有人手裡捏着點家底,有人是牙縫裡攢下來一點,有人是掙一分花一分,但是算起來,也都是赤貧階級。

這會兒一說上山,自然是找工具,那上山也不能真的就去玩,看見野菜,柴禾啥的,那也是都不能放過。

不光是村民們斷糧,知青們也差不多,就是再會算計,那也架不住東西少,能堅持到這時候,那都是不錯的了,劉衛民想的最壞的情況,出了正月就得有知情斷糧去找村裡借糧,能堅持到現在,這已經是很不錯了。

最近,經曆了雙重打擊的知青們,也确實是沉澱了不少,就是最嘴碎的王紅梅都安靜了,每天老老實實的跟着上工,下工了就收拾菜園子,那勁頭,讓一起生活好幾年的蘇紅她們,都以為她出了什麼事。

這一個春天,簡單都沒怎麼上山,這一放風,就有點失控了。

早上出門時天剛剛亮,等她反應過來時,從枝繁葉茂間透出來的陽光看,太陽都已經偏西了,看了看手表,下午兩點了。

她自己都有些驚訝,

“這麼快?”

今天她玩的是有些意猶未盡的,一路過來都是順利的很,遇到的獵物不少,大的她收了點,小的野雞野兔都放跑了不知道幾窩了。

實在是空間裡的存貨還有不少,之前收的還沒有機會吃的野雞野兔,都已經占地為王,繁殖了不知道多少代了,就是那塊頭不小的野山羊,野牛,馬鹿,狍子,都也有不少了,就是熊瞎子也都好幾家子了。

就是村民們又懼又怕又惦記的莊稼霍霍能手野豬,那就更不用說了,早就在空間山上安家了,除了野雞和野兔,是空間裡最壯大的家族。

如果她喜歡吃野豬肉,這裡面的不說夠她吃一輩子,但是十幾二十年是足夠足夠的,可惜她不喜歡吃,這才讓它們能一直安穩的活着。

還有之前在西北那邊買的耗牛,羔羊,奶羊,當時是為了吃喝方便,結果一直也沒想起來,這玩意兒也找了片草地安營紮寨了。

現在她這裡面真的是,說好聽是全乎,沒什麼都有。

說句大白話,亂,太亂了。

那些動物還好,自覺的找了山上,這牛羊和都忘了啥時候弄進來的雞鴨鵝什麼的,赫然是已經把山腳下的哪片草地霸占了,也幸好它們沒有亂跑的習慣,不然,依着簡單的性子,怕是早早的就變成菜闆上的肉了。

都進來了,繞了一圈,幹脆的拿了一碗米線,直接解決了午餐。

該說不說,這裡面的快餐好久不吃,還真的挺懷念的。

再次出來,已經是下午三點半了,雖然天越來越長,但離黑天也真沒幾個小時了。

她是沒玩夠,但是最近這賣菜的事還沒整利索,還真說不準會不會有人去找她,會不會突然間要開會,她也不想這個時間節外生枝,還是别再刺激劉衛民了。

最近沒怎麼下雨,這林子裡的路雖然沒有特别幹爽,但是也還好,對簡單來說,鞋子少沾泥,腳步輕快,速度也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