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1頁)

盡管嘴上這麼說,但她也知道,自己必須調整狀态,于是在思瑤的強制要求下,她開始每天抽出半小時進行簡單的鍛煉,試圖恢複體力。

在這期間,林悅也會時常想起家中的丈夫和兒子。她不知道蘇然是否還在怨恨她的離開,也不知道曉宇有沒有好好長大。每到夜晚,思念就如潮水般湧上心頭,她隻能對着窗外的明月默默祈禱,希望家人能夠理解她的選擇。而遠在家中的蘇然,獨自承擔起了照顧曉宇和整個家庭的重擔。他每天既要上班,又要接送曉宇上學放學,還要操持家務,疲憊不堪。曉宇也漸漸察覺到了家庭的變化,他開始變得沉默寡言,常常在學校裡發呆,學習成績也有所下滑。

回到科研基地這邊,林悅和團隊面臨的挑戰還在不斷升級。項目涉及到的技術領域極為複雜,需要跨學科的知識融合。林悅雖然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造詣頗深,但對于一些新興的交叉學科知識仍需不斷學習。于是,她利用業餘時間惡補相關知識,常常在圖書館裡一待就是一整天。她的努力和專注也感染了身邊的其他科研人員,大家都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和研究中。

時間來到

1992

年,項目進入了攻堅階段。此時,林悅和思瑤帶領的小組負責一個核心模塊的研發。這個模塊對于整個項目的成功與否起着決定性的作用。然而,在研發過程中,他們遇到了來自國内外同行的激烈競争。國外一些先進的科研團隊也在進行類似的研究,并且已經取得了部分領先成果。這給林悅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了不落後于人,他們決定加大研發力度,延長工作時間,同時積極與國内其他科研機構合作,共享資源和經驗。

在一次與國内頂尖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中,林悅和思瑤結識了一批優秀的專家學者。他們在交流會上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遇到的問題,通過思想的碰撞,林悅他們獲得了許多新的靈感和啟發。回到基地後,他們迅速将這些新的理念和方法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然而,就在他們以為一切順利的時候,又一個重大挫折降臨。在一次關鍵實驗中,由于設備故障,導緻實驗數據全部丢失,之前幾個月的努力幾乎付諸東流。這對于整個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林悅看着沮喪的團隊成員,強忍着内心的失落,鼓勵大家說:“我們不能被這一次的失敗打倒。這隻是一個意外,我們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重新開始,一定能夠成功的。”

在她的鼓舞下,團隊成員們重新振作起來,開始對設備進行全面檢查和修複,同時對實驗方案進行優化,以防止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

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和改進,終于在

1995

年,林悅和她的團隊在核心模塊的研發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一突破為整個科研項目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讓他們在國内外科研領域嶄露頭角。當看到實驗結果的那一刻,林悅激動得熱淚盈眶,她知道,自己這幾年的努力和付出沒有白費。思瑤緊緊地抱住她,兩人喜極而泣。這是他們在科研征途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但他們也清楚,前方還有更多的挑戰等待着他們,距離項目的最終完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此時,家中的曉宇已經逐漸長大,他對母親的思念和好奇也在與日俱增,他開始嘗試從父親那裡探尋母親離開的真相,而蘇然卻不知該如何向兒子解釋這一切,家庭的矛盾和困惑依然籠罩着他們,與林悅在科研上的突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仿佛兩個平行世界裡各自有着不同的悲歡離合。

在林悅投身科研的歲月裡,家中的蘇然獨自品嘗着生活的苦澀與艱辛。自從林悅離開後,蘇然仿佛變了一個人。曾經那個開朗樂觀的他,如今總是眉頭緊鎖,眼神中透着疲憊與憂慮。

每天清晨,蘇然在鬧鐘的催促下,掙紮着從床上爬起。他先得為曉宇準備早餐,看着兒子睡眼惺忪地坐在餐桌前,機械地吃着面包,蘇然的心中滿是無奈。他知道曉宇因為媽媽的離開而不開心,但他卻不知道該如何安慰。送曉宇上學後,蘇然便匆匆趕往工廠。在工廠裡,他也難以集中精力工作,腦海中總是浮現出家庭的瑣事和對林悅的思念與怨恨。下班後,他又要馬不停蹄地去接曉宇,然後趕回家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

曉宇在成長過程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母親缺失帶來的痛苦。在學校裡,他看着同學們都有媽媽來接送,媽媽們會溫柔地為孩子整理衣服、叮囑學習,而他隻能獨自背着書包默默前行。每當老師布置需要家長共同參與的作業或活動時,曉宇總是感到無比的失落和尴尬。他開始變得内向、自卑,不願與同學們過多交流。原本活潑好動的他,漸漸喜歡上了獨處,常常一個人坐在角落裡發呆。

随着年齡的增長,曉宇對母親的思念逐漸轉化為對她離開的不解和憤怒。他不明白為什麼母親要抛下他和父親,去追尋那個所謂的國家使命。在他的眼中,家庭才是最重要的,母親的行為讓他覺得自己被抛棄了。有一次,學校組織親子運動會,看着同學們和父母在賽場上歡快地奔跑、歡笑,曉宇的心中像被刀割一樣疼痛。回到家後,他沖進自己的房間,“砰”

地一聲關上了門,任憑蘇然在門外如何勸說,他都不肯出來。

蘇然也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他一方面要照顧曉宇的生活和情緒,另一方面又無法釋懷林悅的離開。他對林悅的感情變得十分複雜,既有曾經的愛意,也有如今的怨恨。他常常在深夜裡獨自坐在客廳,看着牆上的全家福,回憶着過去的美好時光,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他想不通林悅為什麼如此狠心,難道國家就比家庭更重要嗎?這種矛盾的心理讓他在面對曉宇時,也常常表現得不知所措。

在曉宇十歲那年,他在學校裡與同學發生了沖突。原因是有個同學嘲笑他沒有媽媽,是個沒人要的孩子。曉宇憤怒地沖上去與同學扭打在一起。老師通知蘇然趕到學校時,看到曉宇滿臉淚痕、衣衫不整的樣子,蘇然的心都碎了。他既心疼兒子受到的委屈,又對林悅的離開更加怨恨。回到家後,蘇然第一次對曉宇發了火:“你為什麼要和同學打架?你知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

曉宇哭着喊道:“都是因為媽媽不在,他們才欺負我!”

蘇然愣住了,他意識到自己的失态,也明白曉宇内心的痛苦。他走上前,緊緊地抱住曉宇:“兒子,對不起,是爸爸不好。”

而此時的林悅,在科研基地雖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但心中對家庭的思念和愧疚卻從未消散。她時常會在休息時間,看着家人的照片發呆。她知道自己的離開給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但她又無法放棄科研任務。她隻能在心中默默祈禱,希望曉宇能夠健康成長,希望蘇然能夠理解她的選擇。

在科研工作方面,林悅和團隊在取得核心模塊突破後,繼續向着項目的最終目标邁進。他們面臨着來自各方的壓力和質疑。一些專家對他們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他們的方法過于冒險,可能會導緻項目失敗。但林悅堅信自己的團隊,她帶領大家對各種質疑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不斷完善實驗方案和理論模型。

1993

年,林悅團隊遇到了資金短缺的問題。由于項目的規模龐大,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用于設備采購、實驗材料購買和人員培訓等。然而,當時國家在科研資金分配上出現了一些調整,他們的項目資金被削減了一部分。這對于正處于關鍵時期的項目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林悅四處奔走,與上級部門溝通協調,争取更多的資金支持。她撰寫詳細的項目進展報告和資金需求說明,向相關領導展示項目的重要性和前景。經過不懈努力,終于獲得了部分額外的資金,但仍然無法完全滿足項目的需求。于是,團隊成員們開始節約成本,尋找替代材料和設備,想盡一切辦法确保項目能夠繼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