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1頁)

  要到十幾年後的新媒體時代,這個地方才會被一群網絡大V夥同幾家旅遊業的二道販子聯合起來,弄出那個“幸福指數最高”的噱頭。

  誰也不知道這個所謂的“幸福指數最高”,是哪家野雞組織評出來的。

  反正尼泊爾人民自己肯定是不認的。

  要說文藝青年這個詞兒,在七八十年代還是褒義的,因為含金量高。那個年代的文藝青年,門檻也高啊。你至少得熟讀泰戈爾,熟讀雪萊葉慈,國内的話,海子顧城舒婷北島必須都要能挂在嘴上。

  到了九十年代,稍微弱了點,但至少也要看過王小波,讀過三毛,開口閉口能把電影的新浪潮說個一二三四五。王家衛的台詞也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課。

  2000年後,壞了菜了。互聯網的爆發,使得文藝青年這個群體一下就湧入大量裝逼的……裝逼其實沒毛病,因為老一輩的文藝青年也喜歡裝逼。

  可問題是,新湧入的大多數肚子裡沒貨隻會裝逼,而且是瞎幾把裝。

  一個最大的原因是,2000之前的文藝青年,是真的存在一些文化層次的領先度的。可2000年之後,高等教育普及,滿大街都是大學生。

  這時候,一個沒文化滿嘴矯情的人跟你BB,路人就反感了:誰他麼沒上過大學,誰他麼沒受過高等教育?輪得着你跟我裝?

  文學素養是沒有的,全特麼看了幾句從那些文學二道販子弄出來的心靈雞湯,就敢出來裝。

  到了後來更扯淡,新媒體時代,集體變身,在自己的,到了别人的地方就開口閉口生殖器。書是沒看過幾本的——盡刷小紅書了。

  為啥呢?

  因為裝逼的成本低了。

  不需要你費心費力的去啃大部頭的名著或者詩篇,看懂看不懂都沒所謂——不用你去看。

  有的是新媒體的大V,用夾帶私貨的軟文,直接把金句濃縮了塞給你:拿去,不用看全篇著作,就這兩句,拿去夠裝逼了。

  話說回來,那些笃信尼泊爾是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沙雕文藝青年,其實和之前那些搭車去了趟XZ就高呼心靈得到淨化靈魂升華的沙雕……其中一部分是重合的,是同一批人群。

  嗯,就是個别啊,個别的那種不坐飛機,一路沿着川藏公路搭順風車,把自己打扮的跟吉普賽女郎一樣,白天各種蹭車,晚上炮火連天,以肉身布施,替代車費旅費食宿費,最後一路到布達拉宮門口。(有興趣的自己網上找前幾年的一些文章,有描述,這裡不細說了。)

  這時候,看着幹淨的天,呼吸着含氧量低下的空氣,高呼一聲:心靈得到的淨化。

  然後就是朋友圈,配着自己頂着高原紅的髒兮兮的臉。

  一幅看破世俗,心靈無限升華,靈魂淨化的矯情嘴臉……

  淨你妹的化。

  身上的腥臊味洗幹淨了沒?

  婊氣沖天。

  ·

  陳諾在外面溜達了一圈,提着大包小包回來。回到旅館的時候,郵寄的包裹已經送到了他的房間裡。

  在房間裡清點了一下東西,打包收拾好後,陳諾來到了一樓的大廳,找到了旅館的老闆。

  “我需要去盧卡拉,然後去EBC。”

  旅館的老闆是個英國人,皮膚黝黑,目光精明,看着面前的這位客人,笑了笑:“徒步?”

  “不,飛機。”

  “朋友,如果是去EBC的話,我建議你飛到盧卡拉就可以了,然後你可以徒步過去,雇傭幾個夏爾巴人,再雇傭牦牛隊運送你的物資,而且沿途還可以看一看美好的風景。”

  陳諾咧嘴笑了笑:“我趕時間,請幫我聯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