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第5頁)

蕭南等這一刻,已經等的太久,現如今他再也不是那個令人頭疼的大魏太子。

他在秦羽的帶領下,已經成為了大魏頂梁柱。

秦羽靜靜聽着,喝着熱茶,沒有言語。

這件事,三省六部其他部門倒還好。

但禦史台和吏部,絕對是首當其沖。

現如今的官吏考核,基本上就是對“德”和“行”兩方面的考核,“德”考核的就是“四善”,分為别德、慎、公、勤,也就是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

“行”考驗的就是官吏的能力,勤政、政績等方面,根據不同職位,有着不同的考核标準,為“二十七最”,分别為獻可替否,拾遺補阙,為近侍之最。铨衡人物,擢盡才良,為選司之最,等等......

其實這些考核标準還好。

但最主要的就是監督,對地方各級官吏的權力進行監督,這才是最主要的。

畢竟應對考核的方式,實在是太多了。

見一衆肱骨沉默不語。

魏皇看向周純,問道:“周愛卿,你是吏部尚書,你先說。”

周純面色低沉,站起身來,揖禮道:“是陛下,這些時日微臣和吏部對于徽州災情,所牽扯出來的一系列貪污腐敗的官吏,做了深刻檢讨,也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說到底還是考核的時間跨度太長,考核過程不夠嚴謹。”

“因為原本我們的考核都是由地方刺史和太守,主持評定,然後提交吏部的,雖然吏部也有參與,但參與度不夠高,微臣建議,今後地方官吏考核,從縣令一級别開始,吏部官吏就要參與其中。”

“不過這樣做也有弊端,因為大魏十三州,一百多個郡,一千多個縣,若是這樣考核的話,吏部的人手實在不夠,而且耽誤時間過長。”

聽聞此話,衆人全都陷入了沉默。

因為周純說的有道理,其實有些東西,大家都知道哪裡出了問題,但改起來并不那般容易。

尤其是這個交通不發達的時代。

别說一個州到另一個州,就是一個縣到另一個縣的距離,也是非常遠的。

關鍵是吏部官吏對于地方的情況也不很了解。

魏皇皺着眉頭,點點頭,看向于華清,“于愛卿,對于此事,你禦史台有沒有什麼想法?”

于華清站起身來,揖禮道:“微臣以為,首先要加強地方禦史台内部的廉潔,還要派遣地方禦史台巡查官吏,不定期巡查,避免禦史台的内部腐敗,其次便是禦史台對地方官吏的監督。禦史台和吏部要加強合作與溝通,共同維護地方官吏的吏治清明。”

魏皇聽着,點點頭,“你這個巡查官吏提的非常好,原本我們将希望全都寄托到了地方禦史台,但地方禦史台腐敗掉,我們全都傻了眼,這跟我們跟地方失去了聯系,有什麼區别。”

“朕認為對地方官吏權力的監督,是要大于對地方官吏考核的,他隻要不貪污腐敗,考核這一關就能過,他貪污腐敗,你禦史台都沒給他揪出來,你考核能考核的出來?”

這幾日,魏皇因為這件事非常發愁。

他将秦羽和蕭南,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都當成了大魏未來的希望。

最關鍵的是,秦羽和蕭南這麼多年的努力,讓魏皇看到了大魏強盛的希望。

還有就是。

朝廷在百姓心目中建立公信力,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

但若是毀了這公信力,是非常容易的。

所以魏皇不想因為自己的領導,而拖秦羽和蕭南的後腿。